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溫習】考試殺到埋身 仔女一溫書就發脾氣? 拆解抗拒溫習原因

MamiDaily

更新於 10月21日07:02 • 發布於 10月21日02:56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考試迫在眉睫,孩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甚至一被催促就大發脾氣,這無疑是家長最崩潰的時刻。你感到焦慮、憤怒,覺得孩子「懶」、「唔生性」,一場家庭風暴彷彿一觸即發。但在發火之前,不妨先深呼吸一下。孩子在壓力面前的「懶洋洋」和「發脾氣」,往往並非單純的懶惰或反叛,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防衞機制,甚至是一個求救訊號。

「下個月就考試喇,你仲懶洋洋!」、「快啲去做練習啦!」,這些對話是否正響遍你家中?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為何抗拒溫習?

當家長標籤孩子「懶」的時候,其實是停止了溝通。我們必須理解他們行為背後,心裏真正「卡住」的地方:

1.壓力爆煲,不知從何入手

對孩子來說,考試範圍可能像一座大山。當他們感到任務過於龐大、不知從何開始時,大腦會選擇「當機」,表現出來就是逃避、拖延,甚至發脾氣。

2.恐懼失敗的防衛機制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達不到父母的期望。他們潛意識會認為:「只要我唔開始溫,考得差就可以賴自己冇溫書,而唔係我蠢。」發脾氣,是為了阻止父母揭穿這個他們自己也害怕面對的「真相」。

3.缺乏自主權的對抗

當溫習變成一種由上而下的「指令」,而不是「自己嘅事」,孩子會感到被控制。發脾氣,是他們在有限空間裏,試圖奪回主導權的唯一方式。

4.真的太悶或太難

我們亦不能排除,溫習的過程確實枯燥,或者內容對他們來說太艱深,引致極大的挫敗感。

溫習過程枯燥,或者內容對子女來說太艱深,便缺乏學習動機

Photo from MamiDaily

如何化解?

既然強迫無效,家長就需要轉變策略。與其做一個手持教鞭的監工,不如做一個並肩作戰的教練。

策略一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避開地雷) 當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決定了今晚的結局。

地雷做法: 立即指責或講道理(「你仲發脾氣?唔溫書點考呀?」)。

避雷做法: 冷靜並接納情緒。 停止催促,平靜地說:「我見到你好炆憎,不如你先休息10分鐘,我哋一陣再傾。」切忌在孩子情緒爆發時與他「硬碰硬」。

策略二

將「大山」拆解成「小石級」 孩子怕的不是溫習,而是「不知何時完結」的溫習。

地雷做法: 模糊地說「快啲去溫書!」。

避雷做法: 使用「番茄鐘溫習法」。 與孩子約定:「我哋試吓好專心咁溫20分鐘,之後你就可以休息5分鐘,去食啲嘢。」這種短時間、高專注的模式,能大大降低孩子開始任務的 psychological barrier(心理防線)。

策略三

交還主導權,但不是放任。

地雷做法: 幫他排好所有溫習時間表,命令他執行。

避雷做法: 提供「有限度的選擇」。 攤開所有要溫習的範圍(例如三份工作紙、兩篇課文),然後問他:「我哋今晚要搞掂呢啲,你想做邊樣先?做完之後我哋可以一齊玩15分鐘Switch。」讓他感覺到自己對溫習進度有控制權。

策略四

將進度「可視化」,創造成功感 為孩子準備一張溫習清單(Checklist),每完成一項,就讓他親手劃掉或貼上貼紙。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帶來即時的成就感,讓他由「被動應付」轉變為「主動打大佬」,更有動力去完成下一項任務。

四大策略變「監工」為「神隊友」

Photo from MamiDaily

考試是一時,親子關係是一世

面對考試壓力,家長比孩子更焦慮是人之常情。但請記住,考試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壓力和管理時間。當你發現自己忍不住想發火時,請提醒自己:你現在的應對方式,正在示範給孩子看,將來他們應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其他壓力。保持冷靜,展現同理心,才是陪着他們打贏這場仗的最佳策略。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孩子依賴】孩子一哭就哄?做什麼都讚好?專家揭父母3個習慣 或削弱孩子獨立性

MamiDaily

【教養質素】放任4歲兒子餐廳內用點餐Marker亂畫 父母為安心食飯犧牲教養水準?

MamiDaily

【提前部署】備戰直資及私立小學入學面試的九大關鍵 不上面試班 也能考進熱門學校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