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胃痛莫輕忽,小心胃潰瘍!養好胃不困難,中醫師教你調理妙招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0月02日07:36 • 發布於 10月02日09:28 • 黃慧玫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飲食作息不正常,容易引起胃潰瘍。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常出現灼熱嘈雜、鈍痛或隱隱作痛等症狀,不適感可能出現在胸骨與肚臍之間任何地方,讓人誤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

Dr.Nice(松山)欣悅中醫診所梁世瀅醫師指出,胃潰瘍是食道、胃、十二指腸等消化道,黏膜受到侵蝕甚至形成破損潰瘍。出現上腹部疼痛、經常感到噁心、飯後胃灼熱、經常腹脹、如廁時解血便等症狀。

梁世瀅說,常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空腹食用高油脂或刺激性食物;長期吸菸飲酒、吃檳榔;服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幽門螺旋桿菌破壞胃黏膜表皮,導致胃、十二指腸發炎潰瘍等,都是造成胃潰瘍的元凶。

簡易辨明胃潰瘍方法

此外,藍田馬光中醫診所副院長陳俐彣醫師說,日常生活中累積情緒壓力,個性較拘謹易焦慮緊張,習慣熬夜晚睡,導致肝鬱氣滯而化熱,肝胃不合,胃失和降,產生胃食道逆流進一步造成胃潰瘍。

而要怎麼判斷是否有胃潰瘍,而非心臟出問題呢?陳俐彣提到,不妨從以下幾個特徵來做簡易辨明:

  • 胃中沒有食物時發生疼痛,例如,餐與餐之間、半夜睡覺時。
  • 飽食後或過度饑餓,會使腹痛症狀加劇。
  • 疼痛不適感通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病情反覆發作時間可能長達數月。
  • 常常感覺到胃嘈雜(慒慒)、胃部飽脹、噯氣、泛酸等。

治療胃潰瘍,西醫常利用抗生素、制酸劑等,來改善幽門桿菌與胃酸過多問題,但另一方面卻因為長期服藥,可能產生相關副作用,因此,越來越多民眾轉向尋求中醫調理。

胃潰瘍中醫症型

陳俐彣說明,中醫看胃潰瘍,屬之心下痛、胃脘痛、吞酸、嘈雜、噎膈等範疇。《內經・至真要大論》曰:「木鬱發之,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又曰諸嘔吐酸皆屬於熱。」一般而言,中醫診斷胃潰瘍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 氣滯型:腸胃消化不良,蠕動較慢,會有脹氣,打嗝,排氣多等現象,加上大便不順暢,常便秘數日解便一次。
  • 胃陰虛型:食慾不振吃不下,胃口差且口乾舌燥、排便乾硬如羊屎或沒有舌苔。
  • 脾胃濕熱型:胃酸過多,胃灼熱感,火氣大常常嘴破上火,通常飲食喜重口味嗜辛辣冰飲等。

陳俐彣表示,中醫治療上,會給予疏肝理氣,減輕胃酸,止嘔化痰,修復腸胃壁等調理脾胃功能的處方來改善胃潰瘍問題;也可利用中醫針灸來疏通,常用保養穴位有足三里穴、內關穴、胃俞穴、中脘穴。

梁世瀅強調,胃潰瘍中醫常用藥方為「香砂六君子湯」,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砂仁、木香、生薑,能益胃補中,理氣和胃。治脾胃虛弱,濕阻氣滯,胸脘痞悶,食後腹脹,不思飲食,嘔吐噯氣,泛酸等。

此外,平時也可以按摩方式來按壓穴位,有助於調養脾胃氣機、幫助消化,但要注意按壓力道不能過重,用手掌的掌根輕輕揉按 3 分鐘,剛吃飽的 1 小時內也不要按壓。

胃潰瘍穴位按摩

  • 中脘:有和胃寬中、消食功效,用以治療消化不良、胃脹氣、打嗝、食慾不振、胃炎、胃潰瘍
  • 足三里:「肚腹三里留」,本穴可強化、保健脾胃,用以治療胃食道逆流、胃脹氣、腸胃蠕動功能不佳、排便不順

陳俐彣提醒,生活衛教也相當重要,建議平時應適當減重、睡覺時枕頭稍微抬高、避免睡前 2 小時進食、戒菸戒酒,以及減少可能刺激腸胃的食物如咖啡、濃茶、巧克力、甜食、辛辣或高脂飲食、酸性食物等。

胃潰瘍飲食禁忌

若是處於不適狀態下,梁世瀅提醒,飲食上應有所禁忌,幫助胃潰瘍的恢復。

  • 低渣、低纖維飲食,減少蔬果攝取量,以降低胃部刺激。
  • 不易消化的食物,食軟爛細碎食物,如稀飯、香蕉、雞蛋。
  • 太過油膩會增加胃部負擔,多用蒸、煮、燉烹調方式
  • 不要暴飲暴食,要定時定量
  • 避免菸、酒、茶、咖啡、辛辣食物

陳俐彣呼籲,胃潰瘍中醫治療上,一般情況下很快見效,但也容易反覆發作,改善後仍要調養一段時間,有助於日後體質漸入佳境,預防之道,首要心情舒暢,飲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注意睡眠不使腸胃受傷。

諮詢專家:Dr.Nice(松山)欣悅中醫診所 梁世瀅醫師藍田馬光中醫診所副院長 陳俐彣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頻咳嗽、喉嚨不適竟是胃食道逆流惹禍!中醫4步驟做好腸胃調理緩解不舒服

Heho 健康(台灣)

冬天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中醫師:調整 10 生活習慣、2 大方法來養胃

Heho 健康(台灣)

年節暴飲暴食 中醫「降逆護胃茶」避免胃酸逆流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