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教養】一提到做功課就「扭計」?拆解初小生放學後「不肯做功課」的3大原因

MamiDaily

更新於 09月17日07:30 • 發布於 09月17日03:28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書包一扔,遙控一拿,整個人癱在梳化上——這是許多初小學生放學回家的指定動作。隨後一場圍繞「做功課」的拉鋸戰隨即上演。催促、責罵、討價還價,最終往往在筋疲力盡中收場。家長不禁要問:孩子不願做功課是真的懶惰、不聽話嗎?還是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其他訊號?

讀懂孩子放學後的心聲,比催促功課更重要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不願做功課

黃太是全職家庭主婦,需照顧兩名分別小一和小三的兒子,每天放學後,兩兒總是不願做功課,「扭計」不肯把功課拿出來,三催四請、打打鬧鬧一番後,兩兄弟終於把功課放在書枱上,卻發呆不動,抄寫詞語的練習拖了兩三小時還未完成,令黃太火氣上升。

孩子放學後不願立即投入功課,通常並非單純的頑皮,而是源於以下幾個深層次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家長想解決問題,必先理解原因。

原因一:身心電量耗盡,急需「充電」

成年人工作一天後渴望休息,孩子也一樣。在學校的六至八小時裏,他們需要遵守紀律、專心聽課、處理同儕關係,這對他們小小的身心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消耗。放學時,他們的「電量」已處於紅色警戒狀態,大腦和身體都急需一段時間的休息來恢復精力。直接進入做功課模式,等於要求一部快沒電的手機繼續運行高耗能程式,自然會「卡機」甚至「死機」。

返學要聽書、默書測驗,放學時難免身心俱疲

Photo from MamiDaily

原因二:從「束縛」到「自由」的情感釋放

學校是一個充滿規則和結構的環境。放學回家,是孩子從「受束縛」狀態回歸「自由」狀態的時刻。他們需要一個空間去釋放被壓抑了一天的天性——跑跑跳跳、玩玩玩具、或者僅僅是發呆放空。這種「無所事事」的時間,對他們的情緒調節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如果回家立即被功課的「新束縛」套上,他們自然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原因三:對功課的恐懼與逃避心理

有時候,不願開始僅僅是因為害怕。功課可能太難,孩子擔心自己做不來、怕犯錯、怕被責罵。面對一整天排山倒海的作業,他們會感到不知所從的壓力。與其面對這種挫敗感,不如選擇拖延和逃避,這是兒童常見的心理防衛機制。

功課可能太難,令小朋友難以集中

Photo from MamiDaily

解決方法

理解了孩子「不能」而非「不為」的原因後,家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將功課時間從戰場變為親子合作的時光。

1.設立「黃金緩衝時間」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在孩子回家後,設立一個30至45分鐘的「緩衝區」,期間完全不提功課。讓他們吃點健康的茶點、喝點水,然後自由選擇一項靜態的放鬆活動,如看一會兒課外書、畫畫、玩積木或與家人聊聊天。這段時間能讓他們的身心真正「充電」,為接下來的學習任務做好準備。

2.將「先玩」納入時間表

變「做完功課才能玩」為「玩完再做功課」。讓孩子明白,玩耍不是獎勵,而是每天必需的環節。清晰的時間表(例如:4:30-5:15 休息時間 -> 5:15-6:00 功課時間 -> 6:00後 自由玩樂)能給予孩子掌控感和期待感,減少討價還價的空間。

3.拆解任務,降低「開工」難度

與其說「快去做功課」,不如具體化任務:「我們先用15分鐘完成中文習作,然後休息5分鐘好嗎?」將龐大的功課量分拆成幾個小部分,能大大降低孩子的畏難情緒。家長甚至可以陪伴孩子完成第一項最簡單的任務,幫助他們「開個好頭」,一旦進入狀態,後續便會順暢得多。

4.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確保孩子有一個整潔、安靜的書桌。在他們做功課時,家長也盡量放下手機,可以看看書或處理一些安靜的事務,營造一個「全家都在學習」的氛圍。多稱讚孩子的努力(「你今天很專心!」),而非只看結果的對錯,這能幫助他們建立對學習的正面情感連結。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備孕吃藥】人妻患強迫症仍渴望生子 備孕一舉動引熱議 網民一面倒勸:這是在害自己也害孩子

MamiDaily

【基層升學】基層尖子想報讀直資名校 擔心學費壓力 追夢還是務實?網民引發激辯

MamiDaily

【過份寵愛】媽媽抱怨心很累 兩女兒都有公主病 不幫忙家務竟去兼職 最後換來咁嘅結局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