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藥效不穩還抖!新手術精準控電 台大戴春暉提醒要運動
巴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 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患者常因藥效波動,出現「明明有吃藥卻還在抖」的無力感。當症狀難以光靠藥物穩定控制時,深腦刺激手術 (DBS) 成為另一項治療選擇。近年醫療技術進展,讓DBS從固定輸出,走向能「讀取腦內訊號、即時調整刺激」的新時代。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戴春暉提醒,無論科技再怎麼進步,規律運動仍是患者守住生活品質的關鍵。
吃藥難控制?深腦刺激手術(DBS)像大腦的節律器
巴金森氏症的關鍵問題在於中腦黑質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使得大腦運動迴路「卡住」,患者會出現手抖、僵硬或動作遲緩。
藥物是第一線治療,但病程拉長後,藥效會變得不穩,甚至帶來副作用。這時候,深腦刺激手術(DBS, Deep Brain Stimulation) 就成為另一個選擇。
戴春暉比喻:「DBS就像大腦裡的節律器,不是增加多巴胺,而是透過電刺激去重新調整腦中異常的節奏,讓動作更順暢。」
DBS手術為何要求高精準?醫師比喻:豆腐裡找綠豆
DBS手術需要極高的精準度。戴春暉形容:「大腦就像兩塊豆腐,治療目標就像裡面的一顆綠豆,而我們要在手術中準確命中那顆綠豆的後三分之一。」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過去 DBS 手術時間長、只能持續單向刺激,如今手術已縮短許多,效果也大幅提升。
新一代DBS進步:方向性電極與感知功能讓治療更精準
新一代 DBS 有兩項重大進展:
- 方向性電極:將傳統環狀電極切分成三份,醫師可調整電流方向,即使偏差 0.1 公分,也能修正,讓刺激更精準。
- 感知功能:電極不只會「放電」,還能「聽電」,即時偵測大腦訊號(如與巴金森氏症相關的 β 震盪),幫助醫師判斷刺激點與強度是否合適。
這些功能帶來好處:更快找到最佳刺激點、分辨是藥效不足還是病情惡化、減少長時間「盲調」,也讓患者的治療更穩定、舒適。
第三代智慧aDBS:自動調控電量,讓刺激剛剛好
傳統 DBS 一旦設定後,就是固定輸出。但病人的狀態會因服藥、活動、睡眠不同而改變,固定電流容易太多或太少。
戴春暉指出:「電量不足,症狀壓不住;電量過多,可能口齒不清、麻木,甚至複視。」
最新的可適性深腦刺激(adaptive DBS, aDBS)就能解決這問題。它能即時讀取腦內訊號,自動調整刺激強度:
- 藥效不足 → 自動加強
- 藥效發揮 → 自動降低
- 睡眠時 → 電流降到最低
- 清醒活動時 → 電流依需求提升
這樣的「智慧調控」讓刺激量「剛剛好」。戴春暉指出,2025年 aDBS 已通過美國 FDA 核准,研究顯示能減少副作用、省電延長電池壽命,療效甚至比傳統 DBS 更穩定。
台灣何時能用?需要注意什麼?
目前歐美已經上市,台灣則預計還需要 2–3 年以上。若病患未來想選擇 aDBS,需要在第一次植入腦部電極手術時,就選擇具備「感知功能」的醫材。之後,待衛福部與 NCC 完成相關核可程序,才有機會透過軟體更新啟用這項新功能。戴春暉也期望,接受DBS治療的患者未來都有機會搭上這班「智慧列車」。
健保與自費差別
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森氏症病人接受傳統DBS手術所需的全套特材,健保皆有給付。不過,aDBS屬於較新的技術,其脈衝產生器具備智慧感知與動態調控功能,目前在台灣仍屬於自費項目。
這意味著,若病患選擇 aDBS,除了手術費用之外,機器與相關耗材需要自行負擔,金額可能比傳統DBS高出許多。
DBS對不同巴金森氏症症狀的效果差異
- 震顫型:效果最佳,手術後常能「馬上止抖」,但耗電較快。
- 僵硬、動作遲緩型:改善顯著,特別是夜間僵硬大幅減少。
- 中軸症狀(步態不穩、姿勢不良、吞嚥障礙):效果有限,差異因人而異。
年輕型患者效果更佳
年輕型巴金森氏症患者,因共病少、體能佳,手術效果通常比典型 60 歲以上發病的患者更好,也能維持得更久。
運動才是最好的藥
雖然 DBS 與 aDBS 是高科技治療,但戴春暉強調,規律運動才是最好的藥。
「如果一個人放棄了自己,再先進的科技與藥物,都比不上患者自己願意動起來。保持獨立、行動自如,生活品質才不會被拉低。勇敢面對問題、努力維持運動,治療才能真正幫助你。」
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R基金會)、編輯/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