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大研究:40 歲起大腸癌篩檢降 4 成死亡率,精準篩檢可省近 200 萬次檢測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0月02日08:19 • 發布於 10月02日10:19 • 周佩怡
台大研究:40 歲起大腸癌篩檢降 4 成死亡率,精準篩檢可省近 200 萬次檢測

國內大腸癌公費篩檢自今年起擴大至 45-74 歲,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若從 40 歲開始篩檢,相較 50 歲起受檢者,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至多可降低 25%及 39%。但考量偽陰、偽陽性與醫療量能,專家建議,可先依糞便潛血濃度分級風險,安排適合的篩檢頻率,將能減少 49%糞便潛血檢測、28%大腸鏡需求。

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所長林先和表示,過去 20 年國人平均餘命增加,惟 40-59 歲的 X 世代男性死亡率改善有限,是所有年齡層中最差,其最大主因為癌症。台大健康數據拓析統計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罹患大腸癌除遺傳外,也與飲食習慣、抗生素使用、潛在環境污染致腸道菌失衡,形成發炎反應誘導腫瘤有關;50 歲以上國人過去受惠於公費大腸癌篩檢政策,發生率逐漸下降,但 40-49 歲的「X 世代前半段」族群卻不降反升,增加治療成本及死亡風險。

台大公衛學院曾在基隆、台南社區 40 歲以上者進行糞便潛血檢查,發現若自 40 歲開始篩檢,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分別較 50 歲起受檢者,降低 21-25%、34-39%。但陳秀熙指出,若擴大篩檢,將增加幾百萬待篩檢者,造成臨床壓力,建議可透過糞便潛血濃度區分風險等級。

糞便潛血濃度風險分級,濃度高者須頻繁篩檢

國內社區研究發現,糞便潛血濃度與大腸癌發生率、死亡率呈正相關,若濃度為每公克 20-49 微克者,罹癌危險性至多 1.31%,屬一般風險群,可維持現行每 2 年篩檢一次的頻率;濃度每公克 50-149 微克者,罹癌危險性攀升至多到 27.53%,須改為每年篩檢一次,濃度大於每公克 150 微克者,更要每半年篩檢一次。

陳秀熙表示,個人化精準大腸癌篩檢不僅可找到風險最高族群進行介入,有效改善癌症死亡率,也可節省 49%、共 191 萬劑糞便潛血檢測,及 28%、共 5 萬次大腸鏡需求,避免資源消耗。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台大最新研究:大腸癌篩檢提前至 40 歲 死亡風險降 39%

Heho 健康(台灣)

大腸癌入侵年輕族?專家拜託一定要做「這件事」防癌保命

Heho 健康(台灣)

台灣乳癌發生率竄升未達高峰!醫師現況分析三大原因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