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英國調查】調查:6成半父母想子女長大後搬走 唔使排隊沖涼、洗衣量大減力數25個好處?

MamiDaily

更新於 09月16日11:06 • 發布於 09月16日07:00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香港寸金尺土,對於大部分升斗市民來說,不論是置業或租屋都會帶來一定經濟壓力。所以不少人都選擇婚後繼續跟父母同住,一來減輕經濟負擔,二來亦可讓老人家幫忙照顧小朋友。相信不少人都認為,老人家一定希望晚年時有子女長伴身邊,但英國近日卻有一項調查指出,逾六成父母希望子女在成年後搬走。調查更綜合受訪者意見,細數25個子女搬離父母家的好處。不知你又會否希望孩子在長大後搬離自己屋企?

調查更綜合受訪者意見,細數25個子女搬離父母家的好處

Photo from MamiDaily

英國調查:逾六成父母希望子女在成年後搬走

根據外媒《The Mirror》報道,英國有調查指出65%的父母期待子女在長大後搬走,不少受訪者都認為跟子女分開住後反而改善了親子關係。調查訪問了1000位45歲以上並有最少一名子女已搬走的父母,了解他們對於子女在成年或成家立室後搬離屋企的看法。結果顯示約三分之二受訪者都很期待子女搬走的一天,他們羅列出子女離家的眾多好處,包括不需排隊洗澡、可按自己喜好決定晚餐菜式、房屋更整潔、洗衣量大大減少等。

不少受訪者都認為跟子女分開住後反而改善了親子關係

Photo from MamiDaily

父母變得更自由,有時間重拾昔日興趣

雖然如此,但大部分受訪者都會在子女搬走後為他們保留房間,以方便子女隨時回家暫住,或在遇到經濟壓力時搬回來。不過,有36%的父母就會在子女搬走後更改房間用途,把子女的臥室改造成客房、衣帽間、家居辦公室或健身房。受訪者認為,子女搬走後可以令他們更自由,投放更多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事上。當中有不少人更指出,自己在子女離家後終於有更多時間打理花園。

子女搬走反改善親子關係

除了生活變得更自由,子女搬走亦令父母在財政上變得更自由,膳食費、電費、水費等支出都因而減少,父母可以將這些支出投放到自己的喜好上。而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子女搬走有助改善親子關係。正所謂「相見好同住難」,即使大家是一家人,日常相處上定必有不少磨擦。而分開住後,大家少了日常的衝突,反而更珍惜每次相聚,令彼此感情昇華。話雖如此,82%的父母表示當面臨子女正式搬離屋企的一刻,仍然會感到十分不捨,期待新生活又難捨子女的心情在內心交織。

子女搬走亦令父母在財政上變得更自由,膳食費、電費、水費等支出都因而減少

Photo from MamiDaily

子女在成年後搬走的25個好處

1/ 減少洗衣量
2/ 減少膳食費
3/ 房屋更整潔
4/ 減少各項能源費(電費、水費)
5/ 不用經常執手尾
6/ 只需為一個或兩個人煮飯
7/ 生活更自由隨心
8/ 不必走來走去收拾杯碟
9/ 可按自己喜好決定晚餐菜式
10/ 自主支配的收入增加
11/ 更改子女臥室作其他空間用途
12/ 不需在子女半夜回家時被吵醒
13/ 享受更多假期
14/ 不用接送子女
15/ 在無需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去旅行
16/ 清走更多家中雜物
17/ 不必排隊洗澡
18/ 不用在周末為子女安排活動
19/ 能夠賴床
20/ 可以到更好的餐廳食飯
21/ 可以幫屋企大翻新
22/ 減少衝突
23/ 重拾昔日興趣
24/ 有更多時間打理花園
25/ 清走子女物品以騰出空間

延伸閱讀:
【手機使用】研究:越早讓孩子用手機影響就越大?孩子X歲前用手機 將提高5大心理風險!

延伸閱讀:
【回魂大法】開學兩星期 子女上學還未「回魂」 簡易四式 輕鬆重返校園節奏

Text : Mami Editorial
Source : The Mirror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過份寵愛】媽媽抱怨心很累 兩女兒都有公主病 不幫忙家務竟去兼職 最後換來咁嘅結局

MamiDaily

【鄰里關係】夫妻擔心寶寶半夜哭鬧聲太嘈 準備奇招給鄰居望諒解 網民讚:夫妻有創意

MamiDaily

【理想生活】母親笑指早婚人妻成就不及富有姐姐 曬幸福反擊卻被網民斥:你姊有你這種妹妹真衰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