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寵愛寵壞】父母想給孩子最好的 卻擔心養出「小霸王」?網民教分辨法 判斷家長是寵愛還是寵壞

MamiDaily

更新於 09月03日11:01 • 發布於 09月03日07:00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在父母心中,孩子的笑容往往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那些小時候物質條件有限的家長,長大後有了能力,自然更想把自己曾經缺少的,都補償給孩子。然而,當「想要的就給、說到就做到」成了日常,難免會浮現一個疑問:這樣的愛,會不會逐漸變成縱容?最近,一位父親在網上傾訴了自己的困惑,他的心聲引起了不少共鳴,也讓許多網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與看法。

當「想要的就給、說到就做到」成了日常,難免會浮現一個疑問:這樣的愛,會不會逐漸變成縱容

Photo from MamiDaily

父親想給孩子最好的

這位父親在Reddit上分享,自己過去成長的環境並不寬裕,因此格外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沒有缺憾的童年。他表示,無論孩子想要什麼玩具,還是臨時提出想去某個地方旅行,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他幾乎都會答應。甚至當孩子開口要零用錢時,他也總是樂於給予。對他而言,看見孩子因為得到心愛之物而露出笑容,便覺得一切都值得。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他開始感到不安。他發現孩子漸漸習慣「一開口就能得到」,這讓他擔心孩子會誤以為人生本來就是如此順利,缺乏對父母辛勞或事物價值的理解。他不希望孩子長大後變得理所當然,甚至養出「小霸王」般的態度。於是,他在網上求助,希望知道該如何拿捏界線,既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又不至於讓他們被過度縱容。

無論孩子想要什麼玩具,還是臨時提出想去某個地方旅行,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爸爸幾乎都會答應

Photo from MamiDaily

從「拒絕」、「態度」看出端倪

對此,許多網民提出觀察的方向。他們認為,判斷孩子是否被寵壞,可以先從「拒絕」開始。如果父母偶爾說不,孩子依然能夠接受,態度保持尊重,那麼這只是單純的寵愛。但若孩子完全無法忍受被拒絕,甚至因此大吵大鬧,那便是警訊。

有網民補充指出,還可以從孩子的態度觀察端倪。他們在開口提出要求時,是謙虛地希望父母答應,還是把「被滿足」視為理所當然?若是後者,父母就需要警惕,因為這往往代表孩子已經缺乏珍惜與感恩的意識。

判斷孩子是否被寵壞,可以先從「拒絕」開始

Photo from MamiDaily

學會等待與付出

另一部分網民則強調,孩子必須學會等待與付出,而不是凡事伸手就有。即便不需要經歷真正的困難,適度的延遲滿足也能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與耐心。例如,有些父母會給孩子設定固定的零用錢,讓他們自己存錢購買心儀的物品。還有人建議,當玩具或物品損壞時,不要立即替換,而是讓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從中學習責任與珍惜。

孩子必須學會等待與付出,而不是凡事伸手就有

Photo from MamiDaily

父母的矛盾心理

不少網民對事主的心情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些從小家境清貧的父母。他們坦言,自己一開始也會不斷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彷彿這樣能彌補童年的遺憾。但後來逐漸發現,孩子開始養成「伸手就有」的習慣,甚至對父母的付出視若無睹。直到下定決心調整方式,讓孩子必須付出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情況才慢慢改善。

父母的愛無可厚非,但如何在「給予」與「原則」之間取得平衡,才是真正的考驗。這位事主的疑問道出了許多父母的心聲——在想要給孩子最好生活的同時,也不希望他們成為不懂感恩的「小霸王」。而正如網民建議的那樣,關鍵不在於給了多少,而是孩子能否在愛裡學會珍惜、學會尊重與付出。

延伸閲讀:

【小一入學】26年度9月小一入學申請展開 一文睇清自行分配學位+7大重要事項+111之謎

延伸閲讀:

【開學】林芊妤孕儍 丟掉兒子100頁暑期作業 彥彥反應令人心痛 事件如何解決?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Reddit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K1報名】2026/27年度幼稚園報名開鑼 全港50+間熱門幼稚園K1收生詳情 

MamiDaily

【名幼N班】李璨琛細女開學入讀國際名幼N班 學費逾14萬 為1原因姊妹升學規劃大不同!

MamiDaily

【開學】林芊妤孕儍 丟掉兒子100頁暑期作業 彥彥反應令人心痛 事件如何解決?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