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變怎預防?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者每 3 個月需做尿液和血液檢查
66 歲的男子是一名退休公務員,他長期患有高血壓與血糖偏高,但總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態「應該還好」,並且認為身體有點不舒服只是老了的關係。最近一年,他陸續出現體重減輕、下肢水腫、容易疲倦等情形仍未就醫。直到有天因全身水腫、喘不過氣,被家人緊急送至醫院,檢查發現腎功能嚴重惡化,腎絲球過濾率(eGFR)僅 12 mL/min/1.73 m²,已進展至第五期慢性腎臟病也就是末期腎病變 !
「控制三高」為什麼跟「養腎」有關 ?
恩主公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蔡友蓮指出,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被稱為「沉默殺手」,這當中「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造成腎損害的主要原因。
根據研究,中老年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 2.2 倍,因此,她呼籲,高風險族群應每 3 至 6 個月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延緩惡化,避免走上洗腎之路。
放任三高不管,等腎功能嚴重惡化才就醫,會發生什麼後果?
蔡友蓮以前述個案為例子,他說,這名患者就是典型的「慢性病相關的腎病變」。進一步檢查顯示,他罹患糖尿病腎病變,尿蛋白大量流失、血糖控制極差(HbA1c 高達 13.8%),最終不得不開始洗腎治療。
在腎臟科醫師、糖尿病衛教師與營養師的照護下,這名個案目前穩定透析並學習飲食與血糖控制。不過他後悔表示,早知道這麼嚴重,就算再忙也該早點看醫生!蔡友蓮強調,其實這並非個案,而是許多民眾「撐著不檢查」的縮影。
三高與腎臟病:惡性循環的「沉默殺手」
蔡友蓮說明,「三高」──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是導致腎臟功能惡化的三大主因,彼此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高血壓:長期血壓起伏會破壞腎臟微血管,導致血管硬化、過濾功能下降,引發高血壓性腎病變。
•高血糖(糖尿病):糖尿病腎病變是全球最常見的洗腎原因。高血糖會破壞腎小球結構,即使抽血腎功能看似正常,尿液中也可能出現微量白蛋白(蛋白尿),若不控制血糖,腎功能將快速惡化。
•高血脂:血脂異常會促進血管發炎與動脈粥狀硬化,加速腎臟微血管損壞。
此外,根據衛生福利部 113 年死因統計資料,腎臟相關疾病已攀升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每十萬人口約有 24.3 人因此喪命,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
蔡友蓮提醒,由於腎臟具有高度代償能力,初期受損常無明顯症狀,使得民眾容易忽略,腎臟負擔將逐步累積成慢性傷害,等到出現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期。
留意哪些警訊,可以早期發現並延緩惡化?
蔡友蓮進一步指出,早期腎臟病常無明顯症狀,但可留意以下「五字訣」:
.泡:尿液持續起泡、混濁或尿量異常。
.水:下肢水腫,按壓後凹陷不易回彈。
.高:血壓升高,腎臟失去調節鹽分與水分的能力。
.貧:頭暈、心悸,為腎性貧血的表現。
.倦:體力下降、長期疲倦。
除此之外,蔡友蓮說明,尿液與血液檢查是早期偵測關鍵:
.尿液檢查:若持續出現蛋白尿,代表腎臟已受損。
.血液檢查:透過肌酸酐與腎絲球過濾率評估腎功能;肌酸酐是肌肉代謝後的產物,主要經由腎臟代謝,並且隨著尿排出。當腎功能有問題時,排出的量就會變少,導致抽血檢驗發現數值增加。當腎絲球過濾率低於 60 mL/min/1.73 m² 時即為慢性腎臟病,需及早治療以延緩惡化。
她建議一般成人每年一次健康檢查;高風險族群如三高患者、65 歲以上長者、有腎臟病家族史、肥胖、吸菸或長期服用止痛藥者,建議每 3 至 6 個月追蹤一次。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