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青少年憂鬱症持續攀升 醫師:「這些行為」都是求救訊號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09日13: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自殺與自傷不應被視為問題行為,而是痛苦無法承受時的「求救訊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青少年憂鬱症、自傷與自殺風險持續上升,對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草屯療養院觀察,許多兒少不會直接表達情緒,而是以易怒、退縮、身體不適或拒學等方式呈現。這些非典型憂鬱症狀若未被察覺,常被誤認為叛逆,導致錯失協助時機。

自殺並非問題行為 而是強烈求救訊號

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指出,自殺與自傷不應被視為問題行為,而是痛苦無法承受時的「求救訊號」。臨床經驗顯示,兒少想結束的往往不是生命,而是難以承受的壓力。此時,最需要的正是陪伴與傾聽,即使一句簡單的關心,也可能成為走出低谷的轉折點。

友善就醫氛圍 青少年願意尋求幫助

草屯療養院副院長林俊媛醫師表示,越來越多青少年已有自我覺察並願意就醫,顯示只要環境友善、制度健全,他們並不排斥尋求協助。因此,去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營造安全接納的氛圍極為重要。

醫院也持續推動三大方向,包括:早期識別與轉介情緒異常兒少、加強衛教與親職指導、跨領域合作推動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觀察與陪伴 是守護第一道防線

林俊媛醫師提醒,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或過度依賴網路;避免責備或情緒化反應,建議以「你最近好像比較悶,可以和我聊聊嗎?」等方式開啟對話。若孩子出現自傷、自殺念頭或搜尋死亡資訊,務必立即尋求專業協助。

林俊媛醫師強調,心理困擾不是軟弱或教養失敗,而是需要被理解與支持的挑戰。唯有社會共同改變敘事、傳遞希望,才能成為兒少心理健康的守護力量。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

查看原始文章

中年「罹憂鬱症」恐增晚年失智風險 專家推測與3原因有關

台灣健康醫療網

當親愛的人有憂鬱症怎辦? 專家傳授伴他走過低谷的6個實用原則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