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當心!黃斑部病變釀單眼默默失明,不到 3 成定期眼部檢查
一名年近 50 歲的民眾某次無意間遮住單眼,才驚覺單眼視力突然驟降不到 0.1,雙眼視野差異腎大,就醫發現已罹患黃斑部病變超過半年。研究顯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 50 歲以上人口失明的主因,逾 7 成是由單眼發生,但卻不到 3 成民眾定期視力檢查,導致就醫時視力早已受損。
台灣眼科醫學會研究顯示,台灣每 10 位 65 歲以上長者就有 1 位、約 24 萬人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正中心,也是視覺中心,一旦病變,症狀初期包括視力模糊、看東西色彩不鮮明,隨著病情進展,還可能出現看東西變形、扭曲或視野中心出現黑影。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濕性 2 種,其中濕性黃斑部病變起因於眼底不正常新生血管滲漏,導致黃斑部出血與水腫,使視力在短時間內急遽惡化;雖其僅佔總病例數 1 成,卻是 9 成黃斑部病變失明患者的主因,也是 50 歲以上民眾失明最常見的病因。
黃斑部病變忌延誤就醫,每天 10 秒自我檢查及早發現
然而,2025 年亞太視力健康調查顯示,不到 3 成民眾定期進行眼部篩檢。鄭成國表示,黃斑部病變初期通常從單眼發病,大腦會啟動「融像作用」,讓健康的眼睛自動彌補受損的視野,患者平時難以察覺異狀,若無定期眼部篩檢,將延誤治療黃金時機。
「濕性黃斑部病變雖為不可逆疾病,但及早發現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視力快速惡化。」鄭成國說,目前治療方式多元, 包括類固醇藥物、視網膜雷射手術或新生血管抑制劑( Anti-VEGF)。
其中若患者符合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制劑類藥物的事前審查標準,最高可申請共 14 劑健保給付,至少為患者省下百萬元,但限時 5 年內用罄,否則無法使用剩餘額度。鄭成國指出,有時患者施針後,緩解期持續較久,拉長施打週期,甚至有研究顯示,6 成患者可 6 個月施打一次,因此呼籲健保放寬給付限制。
鄭成國也提醒,民眾每天可花 10 秒自我檢查,利用家中的磁磚線條或阿姆斯勒方格表,進行「睜一眼、閉一眼」,留意是否有線條扭曲或中心黑影;也建議每年一次定期眼底篩檢,以及早發現潛在的黃斑部病變風險。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新光醫院眼科暨視網膜中心主任鄭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