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泰坦號」調查報告直指內爆原可避免 設計、認證、維護均不合標準

國際 on LINE

發布於 08月05日23:06 • Joy
「泰坦號」調查報告直指內爆原可避免,設計、認證、維護均不合標準。

美國「海洋之門」(OceanGate)勘探公司營運的深海觀光潛艇「泰坦號」(Titan),於2023年6月18日下潛前往鐵達尼號(Titanic)殘骸期間發生內爆,導致5人死亡。美國海岸防衛隊於本周二(8月5日)發表長達335頁的調查報告,直指事故「本可避免」,並批評「海洋之門」的設計、維護及檢查制度存在嚴重缺失,營運公司亦漠視安全問題,多年來更刻意逃避監管。

泰坦號內爆後沉到海底。

事發當日,潛艇從加拿大紐芬蘭出發,在潛入北大西洋海底途中失聯,四日後當局在距離鐵達尼號殘骸約500米海底發現潛艇殘骸,確認潛艇發生內爆,艇上5人全部罹難,包括英國富商哈米什・哈丁(Hamish Harding)、巴基斯坦富豪沙赫扎達・達伍德(Shahzada Dawood)及其兒子蘇萊曼(Suleman Dawood)、法國海洋學家保羅-亨利・納爾若列(Paul-Henri Nargeolet)及「海洋之門」創辦人兼駕駛員拉殊(Stockton Rush)。

事件中5人死亡,包括「海洋之門」創辦人兼駕駛員拉殊。

報告揭示,泰坦號採用碳纖維船體設計,但該材料未曾用於深海潛艇,且存在分層(delamination)風險,可靠性成疑。調查指出,潛艇在2022年已出現異常情況,公司未有跟進調查,反而繼續安排下潛。海岸防衛隊批評,「海洋之門」未有遵守既定工程規範與測試程序,亦未有妥善檢視潛艇在過往多次任務中錄得的損耗紀錄。

曾擔任顧問的深海勘探專家羅伯・麥卡倫(Rob McCallum)指出,碳纖維船體下潛時發出裂聲是受損訊號,「每次潛水都比上一次更弱,最終必然失效。」

報告同時批評公司內部文化長期壓制異見。多名前員工作證指,若提出安全疑慮便有被解僱風險,部分關鍵員工曾遭辭退。公司更利用「科研用途」名義,規避小型客船相關法規,將乘客列為「任務專家」,逃避常規監管,甚至曾向美國當局提交虛假資料,誤導審批。

調查委員會指,拉殊同時身兼行政總裁、安全負責人及首席工程師,導致公司缺乏監察機制,權力過度集中,亦是釀成慘劇的關鍵。若拉殊仍在生,委員會將建議美國司法部對其展開刑事調查,涉「船舶人員失職或疏忽」等潛在罪行,最高可判囚10年。

調查委員會指,拉殊若仍在生,會因涉「船舶人員失職或疏忽」等罪行被刑事調查。(圖/Facebook@OpenGate)

負責調查的美國海岸防衛隊海事調查委員會主席紐鮑爾(Jason Neubauer)表示,今次事故揭示現行監管架構對新型潛水器不足,當局需要加強審查,為業界提供清晰規範。委員會提出17項建議,包括加強美國海岸防衛隊對潛艇的監管、取消潛艇的「海洋研究船」(ORV)分類,要求改按載客船標準審核、設立專責單位監察新型船隻運作及改善不同部門間的協調及國際法規差異等。

自事故發生後,「海洋之門」已於2023年7月全面停止營運。公司就事件向死者家屬致哀,並表示已全力配合調查,但至今未就最新報告發表評論。

「海洋之門」已於2023年7月全面停止營運。(圖/Facebook@OpenGate)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