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不准孩子晚歸 每餐飯都要清晒剩餸?心理學家點名3種最傷孩子的教養方式
育兒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沒有一本萬用手冊能教我們怎麼當父母。雖然教養方式沒有絕對對錯,但有些做法的確對孩子影響深遠,甚至會在他們的心裡留下痕跡。心理學研究指出,以下三種教養方式最容易傷害孩子,即使出發點是愛,也值得家長們多加留意。
Photo from MamiDaily
一、威權式教養
根據《Cognitive Psychotherapy》期刊,威權式教養的特點是「高控制、低溫暖」。這類父母強調紀律和服從,不容許討論或彈性,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像是規定孩子一定要準時回家,即使是因為留校做功課,也不得例外;又或是強迫孩子把飯吃完,不論孩子是否已飽或不喜歡。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覺得自己沒被理解,久而久之自尊心降低,甚至害怕犯錯、追求完美,或反過來變得叛逆,只為爭取自由。缺乏情感連結,也讓他們難以建立穩定關係。
Photo from MamiDaily
二、放任式教養
「Laissez-faire」教養,又稱放任式,是指父母給予很多愛,但幾乎不設規範。根據《Group Dynamics》研究,這類父母常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少管教、不設限,像是讓孩子天天熬夜、不限制零食,覺得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這樣的方式短期看起來很和諧,實際上卻讓孩子缺乏自律與責任感。例如孩子鬧情緒時,父母用糖果或玩具安撫,久了孩子學會的不是如何處理情緒,而是「鬧一下就能達成目的」。研究也發現,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產生「被寵壞」的心態,進入社會後難以適應現實規範。
Photo from MamiDaily
三、冷漠式教養
根據《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研究,冷漠式教養的父母雖然提供孩子基本生活所需,但情感上卻疏離不關心。他們不主動溝通,也不參與孩子的生活。孩子放學回家面對的是空蕩蕩的房子,吃飯、寫功課、入睡都靠自己。
這樣的孩子常感到孤單,內心空虛無助。如果在學校遇到困難,回家卻無人傾聽,自然會失去信任與安全感。研究指出,這些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或用行為問題來吸引注意,甚至可能做出高風險行為來尋找認同。
Photo from MamiDaily
沒有人能當一百分的父母,但避開這三種傷害性高的教養方式,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當我們能在愛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給孩子溫暖的陪伴,也設下清楚的規則,他們就能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安心地長大,學會面對世界。
延伸閲讀:
【外地旅行】孩子羡慕同學能到外地旅行 母嘆無力實現 納悶是否非外遊不可 網回應:根本沒必要
延伸閲讀:
【不良影響?】父母與子女嘴對嘴親吻很奇怪?媽媽與4歲孩子親嘴惹爭議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