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赴台作賽兼出席分享會 日本越野跑精英上田瑠偉:「只要繼續前進就有進步!」
上星期於台灣舉行的戶外垂直登高賽事「聖母山莊登高賽」,大會特別邀請了日本著名越野跑手,ITRA 積分達 910 分的上田瑠偉(Ruy Ueda)參賽,結果他不負眾望地以 36:02 奪得總成績冠軍。賽前,上田亦出席了由中華民國越野跑協會為他舉辦的講座,向一眾越野跑愛好者分享心路歷程及對年輕選手的寶貴建議。
圖 / ig@uedaruy
日常訓練以田徑場為基礎
2016 年贏得了U-23 Skyrunning 冠軍,同年在世界最負盛名的越野跑賽事 UTMB 的 CCC 賽事中獲得亞軍,2019年,更成為首位贏得 Skyrunner World Series 年度冠軍的亞洲人。上田瑠偉的越野跑技術早已達到世界級水平,他出席講座時大方分享其日常訓練心得,他表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訓練主要還是以田徑場為基礎,以增加自己跑動能力訓練為主:「衝刺或間歇等等。因為身為選手,會安排移地訓練,這時候就會選擇在比較靠近山區的地方,主要以山作為訓練場,長期做訓練,另外也會有出國遠征的訓練。大概一整個月都會在山上進行越野跑訓練。」
圖 / 中華民國越野跑協會
上田進一步表示:「以田徑場來說, 400 公尺的間歇的話大概是以 68 秒到 70 秒左右進行,最近睽違 7 年跑了一次 5000 公尺測驗,是移地訓練幾天後、身體處於疲憊的狀況下跑的,最後是跑 14 分 50 秒。而近期三月的半程馬拉松則是近 66 分的成績;集中投入訓練的時候,每週最多會跑 200 公里,包含上下坡 5~6000 公尺的訓練。而如果是平常基礎期,沒有集中訓練的時候,一個星期大概是 120 到 130 公里的跑量。」他透露,面對重點賽事,在一星期前主要還是以疲勞恢復為主,週跑量大概是減半左右,主要是輕鬆的慢跑。而像聖母山莊登高賽的短距離衝刺,還是會認真跑。
鍾情山上探索自在感受
作為世界級的越野跑好手,上田曾於世界多處參與賽事,他感受很深的分享,越野跑帶給他的魅力在於可以自由自在地跑,累了可以用走的,也可以停下來拍照。「這跟田徑或是馬拉松不太一樣,是帶給我文化衝擊的運動項目。另外就是可以看到非常漂亮的景色,在跑越野跑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即使是同一個地方,在不同季節也會有不一樣的景色。」
上田坦言,由來高中三的時候不斷地反覆受傷,自開始跑越野跑之後,覺得好像沒有想要放棄,或是覺得自己狀況不好的自我懷疑:「之前騎登山車的時候有摔到骨折,但這都是幾個月可以恢復,而且做其他肌力訓練,不會有精神低潮的狀況,所以我開始越野跑以後,並沒有到看不到未來的這種感受。」
圖 / ig@uedaruy
話題來到日本及亞洲的越野跑水平,上田認為日本的越野跑文化扎根是非常早的,但成長卻很緩慢,原因是日本的市場比較沒有那麼大,所以成長跟發展也有限。「若要是探討亞洲的越野競爭實力,如果我們看 ITRA 分數,也可以知道在亞洲前 20 名當中,有中國人 17 名跟日本人 3 名,可以明顯看出中國跟日本獨佔了這個榜單。但是,女子選手則不是中國或日本獨佔鰲頭,其他各國也有很厲害的菁英選手。」他續指出,在日本成為受到贊助的越野跑選手是很難的,大多數公司都會在營利之後,才有一部分的利潤投入到選手身上。所以真的很難單純以越野跑選手作為職業選項。
圖 / ig@uedaruy
致年青一代:將越野跑培養成為習慣
作為世界級越野跑選手,上田無論於國內及外地都很關心世界各地越野跑的發展,同時亦非常願意向年青一代及新晉選手提供建議:「首先我覺得是要將越野跑培養成為『習慣』!剛開始越野跑的時候,可能很害怕下坡或者上坡沒有肌力,不過越野跑其中一個魅力就是:即使是停下來走路也沒有關係。只要你一直習慣上下起伏,在上下坡中慢慢前進,自然而然就會扎根下肢的肌力基礎。同時,針對上坡部分,不論是一般柏油路或特殊技術地形,只要是跑步能力較強的人,在上坡的表現也會滿強的。但如果是下坡的話,單純只練田徑的人,他們的運動神經不一定會很好,不太會應對技術地形的下坡路線。」
圖 / ig@uedaruy
面對低潮或身體狀況,上田亦言語重心長的寄語各位新手:「長距離是一種運動,只要繼續前進就有進步的運動。你所跑的部分是一定會回到你自己身上,不要擔心訓練不會有成果,有氧能力是持續訓練就會成長的。同時我個人認為,持續訓練而不受傷,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受傷了陷入低潮,然後急著想要開始重新訓練,偏偏受傷又不會好,這樣子的惡性循環反而是最不理想。」
此文章由「香港運動筆記」最初發表於 https://shorturl.at/6LD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