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荷循環設計同場互鑑 探用物價值思環保可能
【明報專訊】給手機充電、將膠樽丟入垃圾桶、剩飯剩菜倒入水槽、廢棄稿紙隨手揉成團……做這些再日常不過的行為時,你有沒有想過地球也會「超載」?原來在過去的許多日子,人類的資源消耗已經悄然超過地球再生資源的能力。數據顯示,若全球人類以港人的模式生活,要4.4個地球才可以支撐;荷蘭人模式則為3.6個地球——但地球只有一個。
若腳下土地、手中物件、身上衣服都能「重生」,可否為地球減負?香港設計中心與荷蘭駐港澳總領事館共同策劃「設計循環-循環設計」與「物物俱圓」雙展,希望為地球設計另一個未來。
時間倒退至2023年,荷蘭設計師Sjoerd Hoekstra、本地建築設計師吳海賜及駐荷蘭恩荷芬(Eindhoven)設計師Simone de Waart曾共同策劃「設計循環-循環設計」展覽,並在中環街市展出,希望透過設計視角反思日常行為,想像可循環、可持續的綠色未來。展覽有結束之日,地球「超載」問題卻無徹底解決之時——兩年過去,有些設計在當時還是構想,在今天已經落地;有些理念在當時已經提出,如今卻仍被忽視。「雖然當時展覽已經展過,但當下會不會有些新改變?」香港設計中心業務發展及項目總監胡燦森說,是次雙展並行,一邊聚焦香港本地設計師如何在日常生活、社會議題中踐行循環設計;一邊展示荷蘭視角的循環設計經驗與案例,希望向觀眾傳遞信息:「循環設計,可以從文化、經濟視角拆解;香港與荷蘭,可以向對方學習。」
在地需求出發 轉廢為寶
不如先將目光投向本地。胡燦森與跨界別創作人Vivienne Yu聯合策展「物物俱圓」(All Things Circular),一張圓枱,拆開香港城市肌理——「有目的地重新思考」(Rethinking with Purpose)、「重新評估被丟棄之物」(Revaluing the Discarded)、「以關懷設計」(Designing with Care),探討香港設計師如何從在地需求出發,令廢料在延續價值、物盡其用、以人為本等方向「面面俱全」。
有目的地重新思考,香港設計師吳珈蔚(Devana Ng)在行山時受到啟發,將目睹漫山垃圾的焦慮化作環保設計的動力,創辦Invisible Company,希望開發出一款真正「invisible bag」,可水溶、可堆肥、可生物降解,即使被棄置在大自然,也不必憂心污染環境。Vivienne分享,「invisible bag」是款可生物降解的塑膠袋,以95%生物基材料製成,可溶於水。但「可降解塑膠袋」並非鼓勵使用塑膠,而是從材料上重新思考塑膠的存在,並提出一種「即使使用,也能溫柔消失」的解決方案。展覽中,有來自吳珈蔚的作品《塑形於自然:永續材料實驗室》,在桂花與橙皮製成的塑膠之間,或可從循環角度,重構「塑膠」的定義。
重新評估被丟棄之物,在Vivienne眼中是不必過分追求完美;正相反,若想實踐環保,需要接受設計中的不完美。展覽中,有本地設計師余志光和林偉雄的作品《不,完美》(I'MPERFECT)。Vivienne分享,兩人在與陶瓷工廠合作時,發現每年會有超過100萬件陶瓷被遺棄,「可能是瓷器上的字有些歪斜,可能是一個小黑點」。Vivienne說,這些肉眼難以辨別的瑕疵引發兩位設計師思考,「到底怎樣是完美?不完美是否就要被淘汰?」眾多「不完美」的白瓷杯擺放桌面上,設計師邀請觀眾在一旁的白紙上寫下自己的「不完美」,再將不完美的自己與不完美的瓷杯放在一起,共同「挑戰完美」。
「在設計中,不讓任何人被排除」
以關懷設計,則是在循環設計中加入對社會小眾或弱勢群體的關懷。Vivienne格外推薦觀眾留心文慧妍的設計作品《流動五感大茶樓——奇妙的飲茶體驗》。「在設計中,有些群體的感受很容易被忽略,例如老人。」Vivienne解釋,設計師將創意和社區服務結合,把提供給腦退化症及吞嚥困難者的「軟餐」製成點心的外形。蝦餃、燒賣、腸粉……「就算是老年癡呆的公公婆婆,也可以找回飲茶的感覺」。設計師還在一旁放上提示卡片,上面寫有各種與飲茶相關的故事,「希望可以製造這樣的場景,去激發他們的一些記憶」。
「設計不僅僅是為了你和我,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將整個社會當作一個整體去思考。」Vivienne感慨,在香港這個快節奏的城市,實踐循環設計不算容易,但她仍然希望通過展覽拓寬觀眾想像,「在設計中,不讓任何人被排除在外」。來自荷蘭的Sjoerd Hoekstra也認同,在香港踐行環保,比在荷蘭難。「首先,兩地垃圾回收的方式不同。」Sjoerd解釋:「在荷蘭,政府相關部門會從居民家中回收垃圾,但在香港,回收垃圾是你自己的責任。」
從兩座「山峰」看「物價起跌」
Sjoerd在展覽「設計循環-循環設計」開始展示了兩座「價值山峰」(Value Hill)——在現行社會模式中,物品在「萃取」(extraction)、「製造」(manufacturing)、「組裝」(assembly)、「零售」(retail)過程中不斷增值,並在被「使用」(use)時達到頂峰;但使用過程亦是「破壞價值」(destroy value)的過程,經過使用的物品價值會跌落谷底,進而被廢棄。然而,Sjoerd希望通過設計,令另一座「價值山峰」拔地而起——「使用」(use)過程不再「破壞價值」,而是通過「修補」(repair)、「重新分配」(redistribute)、「翻新」(refurbish)、「再製造」(remanufacture)、「回收」(recycle)等方法「保留價值」(retain value),並將回收物品再萃取、再製造、再組裝,進而重新登上價值頂峰。
例如展覽中那架來自德國的「RCYL by igus」單車。「兩年前的展覽時,它還是一個構想,現在已經投入銷售了。」Sjoerd笑說。單車大部分由可再生塑膠製成,每個零件都經過設計,耐用之外還有自我潤滑功能,減少了維修與更換需要。顧客購置單車的費用中包含了一筆「循環按金」,顧客將不要的單車交回公司回收再造,便可獲得退還的按金,以此激勵顧客主動回收。
在Sjoerd看來,舊建築中亦有巨大的循環潛力,有待通過設計激發。展覽中,有香港觀眾熟悉的灣仔華潤集團總部綜合大樓翻新的案例。Sjoerd解釋,原建於1980年代的華潤大廈在千禧年後逐漸無法滿足使用需求,翻新迫在眉睫。「他們並沒有拆除再重建,而是在原建築上加了新的外立面。這令建築在翻新過程中也能繼續使用,同時節省了拆除、重建等巨大的能源浪費。」Sjoerd評價,「這或許是全香港最循環的建築——建築所有者沒有任何收入損失,還為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城市空間小、人口密度高,這些香港人眼中的「缺點」,在Sjoerd眼中卻是香港踐行循環的獨特優勢:「香港的高密度實際上對於建設可持續社會非常有利,因為空間小,所有行動都可以在短距離內運作。」他亦觀察到與兩年前相比,「香港多了許多綠色商店,廢物回收的規模也令人驚喜,這顯示出香港的回收和循環正在發展」。
循環經濟 官商民各有責
Sjoerd還特別強調責任分擔的重要:「我認為總是讓香港市民負責回收,這很不公平。因為很多浪費是企業製造的。」他認為,比起將責任全部推給消費者,更應該從企業和政策層面推動改變,「例如限制過度包裝、建立生產者責任制等等」。建立循環經濟,設計師可以用設計重構循環,企業與政府主動承擔回收責任,但消費者也不能坐享其成。Vivienne說,「抱住怎樣的心態去購買」,也是構成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買之前你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物質?買到手上的商品,你可以回溯它的製造過程是否環保——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中,其實所有事都關自己事」。
「設計循環-循環設計」及「物物俱圓」
日期:即日至11月2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逢周二休館)
地點:深水埗通州街280號 DX設計館 2樓設計博物館
詳情:bit.ly/4662hAH及bit.ly/41OFsAq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