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陌生人的理解讓我淚流不止」自閉兒母親的真情告白 觸動萬千網友:世界需要更多溫暖

MamiDaily

更新於 10月14日13:10 • 發布於 10月14日09:06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萬一孩子有自閉症,作為照顧者很多時眼淚在心中流。一名台灣母親分享,照顧特殊兒童時需承受很多無形壓力與內心掙扎,最近因為被陌生人溫柔的理解,令堅強媽媽破防,「讓我淚流不止」,道出心中無比渴望外界能多一分諒解。這篇真情流露的告白,觸動萬千網友。

照顧有特殊需要兒童,並不是一件易事

Photo from MamiDaily

兒子經常被人誤會沒家教

這位母親在討論區Dcard分享:「陌生人的理解讓我淚流不止」。她的4歲兒子,是重度自閉症患者。為了讓孩子接觸外界,她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堅持上醫院的早療日托班、到不同診所接受治療、每晚風雨不改地帶孩子騎車放電、頻繁出入社區的親子館。然而,社會的反應卻常常是一根根無形的刺。由於兒子不懂得用言語表達,看到喜歡的玩具會直接動手拿,這些行為在外人眼中,成了「沒家教」、「沒禮貌」的鐵證。

「一個眼神、一個偷偷跟旁邊的人講話,我都感受得到。」事主清楚地知道這些異樣的目光,但她內心卻有一個堅持:「就算他是自閉兒也不應該有特權,他錯就是錯!」因此,她從不主動向旁人解釋兒子的狀況,只是更緊地跟在兒子身旁,盡力阻止,並在事後管教。這份不願將病症當作藉口的堅強,卻讓她和孩子默默承受了無數的誤解與竊竊私語。

無論多忙碌,媽媽堅持帶兒子接觸出面的世界

Photo from 《Moving超異能族》劇照

被溫柔提問立即潰堤

直到一天,一位爸爸的出現,打破了這道沉默的牆。他沒有指責事主兒子,而是溫和地走上前,輕聲詢問:「不好意思我看他一直都沒有說話,也是一直自顧自的玩,然後你一直跟在他旁邊陪他,我看他都沒看你…」
這句充滿善意的提問,給了事主一個解釋的出口。當她說出「他是一名自閉兒」後,周圍的氣氛瞬間改變,原本帶有疑惑和嫌棄的眼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關心與接納。那位爸爸回應:「 我看他其實還不錯,而且妳應該很用心在帶!乍看之下跟一般兒童沒有兩樣啊!!要是那些輕微異常我也有看過,還真的看不出來!」對事主而言,她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渴望已久的「被理解、不被厭棄」的感覺。這份遲來的溫暖,讓她緊繃已久的神經徹底鬆懈,回憶起長久以來的委屈,終至淚流不止。

陌生家長一句提問,令事主潰堤

Photo from 《我的影子在奔跑》劇照

網民迴響:要讓外界理解

這篇帖文引來大量網民的討論,大家都被媽媽的留言感動,獨自承受着因不被理解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生活實在不容易。不過亦有不少人提出一個最核心的觀點:在期待他人理解之前,或許需要先提供一個能夠理解的情況。許多網民溫和地指出,在不知道孩子是自閉兒的情況下,外人看到搶玩具的行為,第一反應必然是「沒家教」,這是人之常情。大家無法僅憑觀察就判斷出孩子的特殊狀況。因此覺得,事主若能適時地向其他人說明情況(例如:「不好意思,我的孩子是自閉症,還在學習如何排隊,請見諒」),並非為孩子的錯誤行為開脫,而是提供一個事實,讓對方能從「家教問題」的層面,轉向「特殊需求」的層面去理解,從而化解誤會。

同理心亦有邊界

亦有同為特殊兒家長坦言,雖然能理解特殊兒的困難,但當自己的孩子被搶走玩具時,同樣會感到心疼。這也提醒了我們,在尋求社會包容的同時,管理好孩子的行為、盡量減少對他人的影響,同樣是家長需要面對的課題。

對於特殊兒的家長而言,適時、得體地溝通,或許並非示弱,而是為孩子、也為自己,在冷漠的人群中,主動搭建一座通往溫暖與諒解的橋樑。正如一位網民在文末所寫:「看完你的文以後,我決定以後看見這樣的家長,都主動過去攀談。這個世界需要溫暖。」

Text:Mami Editorial
Source:Dcard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幼兒寫字攻略】寫字寫到好似打風咁?5個方法 助你破解寫字困局!

MamiDaily

【孩子用餐】希望孩子吃飯時能完全不用iPad就乖乖坐好? 媽媽:絕對不可能 除非家長願意「這樣做」

MamiDaily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資助本地學生到海外升讀知名大學 最多可獲50萬元 須符合兩大條件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