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來了〜一文看懂冬病夏治「三伏貼」的效用、適用族群、禁忌、貼伏黃金時機
一年四季老是飽受咳嗽、鼻塞、氣喘等過敏反應所苦的人,一定要試試中醫「三伏貼」!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貼伏,即可「冬病夏治」,有效預防寒冬的疾病。
什麼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指夏季最炎熱的一段時間,通常是在小暑與立秋之間,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時段,每個階段持續約 10 天到 20 天不等。中醫師周大翔指出,全年只有這短短幾週,是調理體質、預防疾病的關鍵黃金期。
中醫師柯柏任表示,「三伏天」是用中國古代的曆法來計算,所以並不是固定的日期,且不同的醫療院所會有不同的起始時間,但相距並不遠,民眾在三個時間點的前後大概一個禮拜都可以來使用。
「三伏貼」是什麼
周大翔提到,三伏貼是中醫的外治法之一,會將溫陽祛寒、宣肺化痰的中藥,磨成膏狀貼敷在特定穴位上,例如,膻中、大椎、肺俞、脾俞穴等,藉由皮膚吸收,加強經絡循行,改善體內「虛寒」體質。
「三伏貼」的原理
柯柏任指出,中醫理論講天人相應,認為人體的生理作用受到自然環境影響。三伏天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盛時期,此時使用三伏貼從體表刺激穴位,借助外界陽氣幫助,驅散體內深處的寒邪。即是「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概念。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因為皮膚對於人體免疫的功能很重要,藉由這些中藥對皮膚的刺激有調整的作用,也已經有臨床研究證明三伏貼改善過敏症狀,調節免疫的功能。而且天氣熱時皮膚組織放鬆微血管擴張,藥物的吸收更好。
「三伏貼」常用中藥
柯柏任提及,一般常用的藥材有白芥子、細辛、延胡索,有些也會加上甘遂、肉桂、白芷、丁香等輔助,薑汁則是都會搭配。
白芥子藥性辛溫,歸肺胃經,貼在背部連接肺臟的穴位上更能溫肺化痰,利氣散結。但白芥子加水會刺激皮膚發熱發紅,效果太強甚至會像被燙到一樣起水泡,算是不用火的化學性灸法,也稱為天灸。
2025 年「三伏貼」時間
- 初伏:7 月 19 日〜7 月 20 日
- 中伏:7 月 29 日〜7 月 31 日
- 末伏:8 月 8 日〜7 月 11 日
建議貼敷時間:每伏頭 1~2 天內最佳。會依不同醫療院所開貼時間有些許落差,建議民眾可先電話詢問再行前往。
哪些人適合貼「三伏貼」
- 呼吸道症狀:過敏性鼻炎、鼻塞、打噴嚏、氣喘、反覆咳嗽、支氣管炎等
- 虛寒體質:怕冷、手腳冰冷、容易腹瀉、吃冰易胃痛等
- 免疫力差:容易受寒、反覆感冒、容易疲倦等
- 婦科問題:女生經痛、白帶多
- 其他問題:慢性頭痛、關節痛、腰痠背痛
除了常見適應症,像是長新冠、染疫後無嚴重上呼吸道症狀,但卻「咳嗽久不癒、易疲倦、感冒拖很久」也適用。周大翔解釋,這些族群大多肺氣較虛、衛氣不固,免疫力較弱,非常適合用三伏貼調補肺氣,幫助身體恢復抵抗力。
再來就是「久坐冷氣房」上班族,除了腰痠背痛,還經常胃脘有涼意,容易拉肚子,或是關節痠痛,也屬於適合三伏貼的體質,透過三伏貼可以強化身體得熱能,改善因寒濕造成的不適,讓身體內外都不再「冷冰冰」。
周大翔強調,許多小朋友只要開學就開始感冒、咳嗽、拉肚子,在三伏天貼敷,配合食療與保健,能從根本提高免疫力,減少一年到頭看醫生的頻率。
「三伏貼」注意事項與禁忌
- 三伏貼需由中醫師診斷體質後施作,避免不適合效果打折。
- 每次貼敷時間依年齡與體質不同,一般成人建議 1~2 小時,兒童則需依個別狀況調整。
- 貼後皮膚微紅、微熱、癢是正常反應,但若有起水泡、刺痛劇癢,需立刻取下並冷敷處理。
- 避冷食冷飲:貼完一週內,忌吃冰品、寒涼食物。
- 不建議貼敷的情況:嚴重皮膚過敏或慢性濕疹,發燒、感冒中,孕婦、哺乳中,對貼布或中藥材過敏者。
柯柏任指出,臨床經驗發現,連續使用 3 年即可達到不錯的效果,如果搭配中藥調理效果將會更好。但老實說,過敏基因早已刻在 DNA 裡面,如果生活各方面的保養沒做好,就算中藥西藥都用上了還是可能會發作。
周大翔呼籲,三伏貼不是靈丹妙藥,但它是中醫「治未病」智慧的實踐。透過在陽氣最旺的時節,給身體補一劑「陽氣活力」,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好準備。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