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看見對方的好+共享體驗,親密關係更健康
你有多久沒對另一半說「謝謝你」了?或者,好好聽他說完一句話?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親密感其實是可以透過練習建立的,它不靠浪漫語言,而是靠日常中的一點一滴堆積。想讓關係更親密、自己更健康,先從一個「正向暗示」開始。
太快說心事 其實不是真的親密
楊聰財提醒,有些人一認識就傾吐私密心事,或強求對方「要完全了解我」,這反而會造成關係壓力。
真正的親密感建立需要時間,也需要尊重彼此的心理空間。如果對方還沒準備好,就要對方進入你的內在世界,這不是親密,而是壓力。
別把情緒勒索當親密 健康的親密有界線
有些人會說:「我這麼需要你,你怎麼可以不理我?」或是「你怎麼都不懂我」,這其實是情緒勒索的一種。楊聰財強調,真正的親密感應該是雙方都能保有自我,也能一起承擔情緒,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
研究證實!這些互動練習讓關係更親密
你以為改善親密關係只能靠婚姻諮詢?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小改變,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據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Ronald Rogge 團隊發表於《諮商與臨床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的研究,夫妻每月一起觀賞並討論5部與伴侶關係相關的電影,在3年內的離婚率從24%降至11%,效果與婚姻諮詢相當。
研究還提供了一份「觀影後討論題目清單」,鼓勵伴侶用劇中角色作為起點,來檢視自己的溝通方式與情緒反應,例如:「你覺得劇中角色的溝通健康嗎?我們也有這樣的情況嗎?」
除了電影,另一篇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則指出:共同參與新奇、帶有一點挑戰的活動,也能提升親密感與愛意。
這項研究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心理學家艾隆(Arthur Aron)團隊進行,他們請夫妻以魔鬼氈綁住手腳,在限定時間內共同爬過1米高的泡棉障礙。結果發現,這些參與「刺激合作」任務的夫妻,在互動後對彼此的愛與連結感明顯上升,也更容易在未來討論家庭事務時保持正向溝通。
研究者認為,「新鮮感」與「共同體驗」正是長期關係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動力。
4個親密感的日常練習
- 寫感恩日記:每天記錄一件欣賞對方的小事,例如「今天謝謝你煮了早餐」。
- 預留談話時間:每天安排10分鐘的「不滑手機時間」,彼此專心聊天。
- 非語言的連結:擁抱、牽手、按摩,這些動作比言語更能帶來安全感。
- 一起觀影+討論:從電影角色的互動出發,聊聊彼此的感受,效果甚至堪比婚姻諮商。
楊聰財提醒,這些小動作雖然簡單,但長期累積下來,不僅能讓彼此更靠近,也對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都有正面影響。
資料來源: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Is skills training necessary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marital distress and dissolution? A 3-year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ree interventions
文 / 楊依嘉、圖 / 艾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