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崩潰?培養抗逆力5黃金法則 視失敗為學習機會
家長是否曾遇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習新技能或挑戰新任務時,只要遇到一點困難或犯錯,就立刻情緒崩潰、大發脾氣,甚至說出「我好笨」、「我做不到」這樣的話?孩子不能承受挫敗,長大後便無法面對社會的挑戰?因此培養孩子抗逆力十分重要。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遇挫折崩潰例子
例子一
8歲的小雅熱愛畫畫,她為繪畫比賽花費了許多心血,精心完成了一幅充滿想像力的畫作。她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期待能獲得好成績。可是最終小雅沒有獲獎,得知這個消息後,她大聲哭泣,衝回房間,用力關上房門。她邊哭邊喊:「我不畫畫了!我的畫一點都不好!同學都比我畫得好!我再也不參加比賽了!」她甚至撕掉了自己平時最喜歡的幾幅畫,把畫筆和顏料盒重重地扔到地上。
例子二
5歲的小明正在用積木搭建一座他夢想中的「超級城堡」。他已經花了半個小時,城堡的結構初具雛形,正當小明小心翼翼地放上最後一塊積木時,手不小心碰到了旁邊的積木柱,只聽「嘩啦」一聲,整座城堡轟然倒塌,積木散落一地。小明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眼眶瞬間泛紅,嘴巴一扁,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啊——!我恨積木!我討厭它!我再也不要玩了!」他用力將旁邊的積木全部推倒,然後嚎啕大哭,整個人癱坐在地上,情緒完全失控。
Photo from MamiDaily
缺乏應對挫折的經驗和能力
以上例子大家是否似曾相識?
其實,孩子不能承受挫敗,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堅強」,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中,缺乏應對挫折的經驗和能力。挫敗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爸媽的角色,就是在這條路上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和最強大的後盾。從小便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抗挫力」(Resilience),將有助於他們建立堅韌的自信,讓他們未來面對困難時能勇敢站起來。
為甚麼小學孩子會特別怕挫敗?
大約在小學階段,孩子開始意識到「成功」與「失敗」的差異,也開始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評價。這種對自我能力的初步認知,讓他們對挫折變得更敏感。常見的原因包括:
完美主義傾向: 孩子可能對自己有過高的期待,認為「做不好」就等於「失敗」,因此無法接受任何錯誤。
缺乏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 孩子還不擅長處理生氣、失望、沮喪等情緒,只能透過哭鬧、發脾氣來宣洩。
與同儕比較: 在學校環境中,孩子會自然地與同學比較成績、能力或表現,如果發現自己不如人,便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爸媽的反應: 如果爸媽過度保護、急於幫孩子完成任務,或在他們犯錯時給予過多的負面評價,都會讓孩子害怕失敗。
Photo from MamiDaily
從小培養抗挫力與自信的5個黃金法則
要幫助孩子從容面對挫敗,關鍵在於讓他們學會三件事:接受失敗、處理情緒、再次嘗試。以下提供6個實用方法,幫助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抗挫力與自信:
1. 把「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犯錯或失敗時,請用積極的語言引導他們。家長可試試改變說話方式,例如: 「你怎麼又做錯了?」改為「我們從這個錯誤中學到了什麼?」
強調努力過程,讚美孩子的努力和堅持,而不是只看最終結果。例如:「你雖然沒拼完這塊拼圖,但你一直沒有放棄,真的很棒!」然後分享自己的經驗,告訴孩子你也有失敗的經歷,讓他們知道失敗是正常的,連大人也會犯錯。
2. 讓孩子體驗「掌控感」
給予孩子適度的選擇權和挑戰,讓他們從中獲得掌控感。可以從簡單任務開始,讓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務,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幫忙倒垃圾,並給予肯定。
此外,在不影響原則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例如:「你想先寫數學還是先畫畫?」、「晚餐想吃意大利麵還是飯?」有時讓孩子挑戰一些有難度但可以透過努力達成的小目標,例如學習一首新的鋼琴曲、完成一個較複雜的積木模型。
3. 肯定情緒,引導表達
孩子發脾氣時,首先要肯定他們的情緒,而非否定,先說出「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失望,因為……」,讓孩子感受到妳理解他們的情緒。接着引導他們表達,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感受,例如:「你是不是因為積木一直倒下來,所以覺得很生氣?」最後提供處理情緒的方法,教導孩子一些冷靜下來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抱抱玩偶或畫畫。
4. 允許孩子「失敗」,並讓他們承擔後果
過度的保護會剝奪孩子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家長學習當一個「旁觀者」,在孩子做任務時,給予支持但不介入,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和犯錯。如果孩子因為不收拾玩具而找不到想玩的東西,讓他們自己體驗這個後果,再從中學習。這比父母直接的說教更有效。
5. 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專長
讓孩子從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領域獲得成就感,是建立自信的基石。先觀察孩子在什麼領域表現出色,可能是畫畫、唱歌、運動或拼模型,並給予鼓勵和支持。下一步是建立自信基礎,當孩子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和肯定時,這種自信會慢慢延伸到其他領域,讓他們更願意面對挑戰。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