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症狀最致命!四高患者暴增,台大家醫部主任揭:30 歲開始是代謝轉捩點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四高彼此交織、互為因果,成為現代人難以忽視的「代謝風暴」,且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專家指出,這些疾病多數初期無明顯症狀,常於健檢或突發事件中才被發現,提升心血管疾病、腎病與癌症罹患風險。
根據國健署 2018 至 2022 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20 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達 28%,27.9%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約為 11.5%;2017-2020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則顯示,19 歲以上高尿酸盛行率約 13.8%,其中男性盛行率高達 17.9%,女性也有 9.9%。
四高環環相扣,年輕化趨勢明顯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明,四高常交互影響,一旦其中一項出現異常,容易牽動其他項目連鎖失衡。糖尿病的核心問題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無法進入細胞而留滯血中,等同組織、器官浸泡在「糖水」裡進而受損,如腎動脈、全身小動脈硬化後,血管內壓力上升,影響腎臟排水功能,水分及鈉離子留在體內將推升血壓;胰島素阻抗也會促使分解肝臟及脂肪細胞內的三酸甘油脂至血中,造成血管硬化,演變成高血壓。
此外,攝取過多高普林食物如動物肝臟、濃湯、蘆筍、香菇等,代謝出的尿酸不僅易引起痛風、急性腎衰竭,尿酸結晶也可能阻塞腎小管使腎功能異常,並在心血管壁沉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四高常見的併發症是心血管疾病,其為國人第二大死因,現又發現糖尿病與肝癌、大腸癌有關。
四高是「沉默殺手」,治療從行為改變開始
程劭儀說明,遺傳、環境、生活習慣是導致四高的主因,高血脂是飲食習慣不佳或遺傳所致,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則具遺傳傾向,若加上其他風險因子,亦會誘發疾病。「沒有症狀不代表沒有疾病。」她強調,四高初期多無明顯症狀,是名符其實的「沉默殺手」,診間觀察發現,民眾若非健檢滿江紅,就是待併發症如糖尿病暈厥、中風、腎病發作才確診。此況常見於自恃年輕、壓力大、生活與飲食習慣不正常的 30 多歲族群,40 多歲族群更是高峰。
「民眾要學會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程劭儀坦言,其實很多國人飲食習慣不合格,高糖、高脂食物充斥日常,進食時間紊亂,又缺少運動,成為四高的中獎候選人。曾有名 30 多歲男性體重破百斤,日飲 3 杯含糖飲、餐餐便當,最後因昏迷送急診,經診斷才發現血糖高達 700 多 mg/dl,確診糖尿病合併高血壓、高血脂。所幸透過飲食控制、每日快走 7000 步、監測血壓與血糖等行為改變,三高數值恢復正常,體重也減去 20 多公斤。
許多患者對慢性病治療抱持抗拒態度,主因來自「吃藥傷肝腎」的迷思。程劭儀指出,臨床實務上,醫師會與患者進行「醫病共享決策」,如遇膽固醇偏高者,未必立即開立藥物,而是先從行為治療開始,例如戒糖、攝取低 GI 食物、黑咖啡取代奶茶、每日運動 30 分鐘,尤其超慢跑入門門檻低、不受天候限制,也能進一邊進行追劇等娛樂活動,幫助強化心血管健康。若三個月後效果不佳,才考慮藥物介入。
慢病整合照護機制啟動,家庭醫師角色關鍵
為強化慢病控制,台灣近年針對四高推動多項整合式照護計畫,由個案管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團隊共同介入,協助患者進行生活指導與數值監控。程劭儀表示,家醫科醫師更扮演第一道防線,負責早期篩檢、行為建議,必要時轉介至內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等專科。目前不少基層診所也提供血糖、血壓等檢測服務,但慢病追蹤須進入醫院體系,接受完整管理計畫。
3 類「四高」高風險群,須提高健康識能
為協助民眾儘早發現三高及各式疾病,除既有勞工健檢、癌症篩檢,今年元旦起國健署更擴大免費成人健檢對象至 30 歲以上。若民眾有家族病史、肥胖(BMI>30)、生活作息不正常,日常應避免含糖飲料、減少高脂與高熱量食物攝取,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提高警覺進行健檢;如已有相關疾病,更須定期量測血壓、血糖等數值。
程劭儀提醒,許多民眾對保健食品寄予厚望,認為可以「補救」不良生活方式,卻忽略多數保健品經過萃取、濃縮、包裝,加工過程中可能含有塑化劑與添加物,不僅無助健康、傷荷包,反可能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程劭儀表示,提升健康識能、建立與家庭醫師的長期互動關係,是預防四高及慢病的關鍵起點,當代醫療早已不僅是治病,更在於預防,及早做出因應,才能避免未來付出更大的生命與經濟代價,「不生病,早發現」應該是現代人的共同目標。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