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腳水腫、喘、蛋白尿卻查不出原因?慎防是「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03日02: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異常輕鏈蛋白隨著血液循環可能沉積的位置也不同,並造成不同器官病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若出現莫名下肢浮腫、走沒幾步就喘、尿液總是泡泡多且久久不散,甚至伴隨食慾變差、腹脹、疲倦等症狀,就醫後卻怎麼檢查都找不到明確原因,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不是單純的高血壓或腎病,而是罕見的「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AL Amyloidosis)」在體內悄悄進行破壞。

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嘉仁醫師指出,這是一種少見的血液疾病,主要是骨髓中漿細胞發生病變,分泌出異常的「輕鏈蛋白」,進而形成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全身各個重要器官,例如心臟、腎臟、腸胃道、神經系統等,導致器官功能受損,最終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

劉嘉仁醫師提醒,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的初期症狀與許多常見疾病高度相似,例如水腫、蛋白尿常被誤認為是慢性腎病,喘與胸悶則可能被視為高血壓或心臟衰竭。加上此病相對罕見,即使是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有時也難以在第一時間辨識,使得患者輾轉心臟科、腎臟科、腸胃科等多個專科,仍難以獲得正確診斷。

輕鏈蛋白在體內亂竄沉積 心腎肝腸胃神經都可能受損

異常輕鏈蛋白隨著血液循環可能沉積的位置也不同,並造成不同器官病變。劉嘉仁醫師說明,若沉積在心臟,會造成心肌肥厚、心臟無力、心律不整等,患者會感到容易喘、胸悶,甚至突發性心衰竭;沉積在腎臟則可能引起蛋白尿、水腫,甚至發展為腎功能惡化;若影響到腸胃道,則會出現腹脹、便秘或腹瀉交替、體重減輕等問題;若侵犯神經系統,可能導致手腳麻木、血壓不穩、姿勢性頭暈等自律神經障礙症狀。

他也補充提醒,儘管此疾病與「多發性骨髓瘤」同樣由漿細胞異常引起,但骨髓瘤多數影響骨髓與腎臟,較少導致心臟或腸胃道症狀;而類澱粉沉積症即使免疫球蛋白數值不高,卻可能同時損害多個器官,因此不可輕忽。

國際指引首選四合一療法 治療強調「壓制源頭、保護器官」

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可透過非侵入性檢查初步評估,包括血液檢查、尿液檢測是否出現單株免疫球蛋白(M蛋白)或游離輕鏈異常比例,必要時需進一步進行骨髓穿刺、器官切片確認診斷。

「治療的關鍵在於控制源頭,阻止異常輕鏈蛋白繼續製造,才有機會讓沉積停止、讓器官功能慢慢恢復。」劉嘉仁醫師表示,目前國際和台灣的治療指引皆建議在醫師評估後於第一線採用「四合一療法」,包括抗CD38單株抗體、蛋白酶體抑制劑、化學治療與類固醇,針對異常漿細胞進行攻擊、抑制其活性,防止病情惡化。他強調,治療效果雖因人而異,但若能及早發現與介入,有相當比例患者可達到血液學完全緩解,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與預後。

而先前沉積的類澱粉蛋白則可透過人體代謝機制清除,讓受影響器官功能逐漸恢復,唯實際治療效果可能因人而異。治療團隊除血液腫瘤科醫師外,還會根據受損器官搭配心臟科、腎臟科醫師等,共同為患者提供照護。

未治療恐釀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但積極面對病情有望獲控制

患者若延誤治療,器官嚴重受損可能極大降低生活品質,提高死亡風險;反之,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疾病進展有望得到控制。對此,劉嘉仁醫師分享,診間一位60多歲的患者李先生,最初因下肢嚴重水腫和蛋白尿至腎臟科求診,原以為是慢性腎病,但經腎臟切片檢查後發現異常蛋白沉積,轉診血液腫瘤科進行骨髓穿刺後,確診為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合併多發性骨髓瘤。在接受治療後,李先生在接受治療後病情穩定,後續追蹤檢查雖發現有微量M蛋白,但無相關症狀。李先生持續追蹤至今已四年多,未發現復發跡象,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

醫提醒:即使病情穩定也需長期追蹤、留意感染風險

由於異常漿細胞可能難以完全根除,即便病情穩定也不代表完全痊癒。劉嘉仁醫師提醒,患者治療後仍應定期回診、監測蛋白指標,以預防復發。此外,治療過程與疾病本身都可能抑制免疫功能,患者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注意個人衛生,並依醫囑接種疫苗、使用預防性抗病毒藥物。飲食方面也須注意,建議限制高蛋白、高鈉與水分攝取,並監控血壓、脈搏與腎功能指標,共同守護已受損的器官功能。

查看原始文章

從胸悶到呼吸困難 當心是「心臟型類澱粉沉積症」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輕鏈型類澱粉沉積症」易損害心、腎!症狀與慢性病相似 注意3情況分辨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