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炎常誤當胃痛,延誤就醫嚴重恐引發敗血症
一名近六旬女性因餐後經常脹氣、上腹悶痛,後來因右上腹劇痛與高燒送醫,確診急性膽囊炎,接受抗生素治療後返家,不料一個月後病情急轉直下,出現黃疸、深色尿液、畏寒、反覆高燒,甚至有嗜睡現象,再被診斷為膽結石阻塞膽管,導致急性膽管炎,幸經腹腔鏡手術處理,病情才逐漸穩定。醫師表示,臨床上約 8 成膽囊炎是膽結石阻塞造成,但初期症狀常與胃病混淆,延誤就醫治療時機。
膽結石 4 類高危險群,有症狀盡快就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王俞傑說明,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當身體需要消化脂肪時,膽囊會收縮,將膽汁精油膽管送入腸道。但如果膽汁濃縮、流動不暢,結合個人體質差異,長期下來便可能形成結石,若阻塞膽囊出口,會引發急性膽囊炎;若卡在膽管,可能造成黃疸與膽管炎。細菌一旦上行感染至肝臟,則有演變為敗血症的風險。
膽結石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但根據醫學文獻,肥胖、女性、40 歲以上及有生育經驗者為高危險群。王俞傑提醒,即使健檢發現膽結石卻未有明顯,可先觀察;一旦出現典型警訊如飯後右上腹痛、黃疸、灰白便或急性發炎反應,應及早就醫。
膽結石避油膩飲食,早期處理降低手術風險
王俞傑強調,膽結石一旦出現症狀,多半會反覆發作,且每次可能愈加嚴重,再加上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高齡患者病況反覆時,手術風險與併發症機率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有症狀的患者,建議盡早受手術切除膽囊,不僅能避免生活品質下降,也能降低日後手術難度。
他也提醒,膽結石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應避免過度油膩飲食,保持均衡營養,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問題,減少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