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2024年自殺率高居死因第二! 醫:早識別、介入及連結是關鍵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9月24日06: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
根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報告顯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再度進入我國十大死因,其中在15–24歲與25–44歲兩組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根據衛福部2024年十大死因報告顯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再度進入我國十大死因,其中在15–24歲與25–44歲兩組年齡層中,更高居第二名,呈現年輕化趨勢。恩主公醫院精神科王品洋醫師表示,從臨床和統計顯示導致自殺的兩大關鍵:第一是憂鬱症或憂鬱情緒的累積,第二是生活壓力疊加讓人逐漸陷入憂鬱、焦慮,甚至萌生自我傷害的念頭。

rTMS非侵入性治療 助年輕患者改善憂鬱、認知

一名20多歲的科技業新鮮人因連續加班,以及績效壓力陷入情緒低落與自我懷疑,雖嘗試藥物治療但副作用使其難以持續。評估後,團隊啟動整合介入:先穩定規劃藥物,並同時安排心理諮商,協助他學習壓力調適與職場應對;另導入 rTMS(重複式經顱磁刺激治療)作為輔助。rTMS 為非侵入性治療,透過線圈在頭皮上產生磁場,刺激與情緒調控相關的大腦區域,此位患者在第 12~13 次已見情緒量表明顯回升,憂鬱與認知低落有明顯改善,約一個多月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王品洋醫師強調,rTMS 並非取代,而是與「藥物+心理治療」的互補選項,特別適合對藥物反應有限、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者。治療設計會同時檢視睡眠衛教、作息與壓力源,並在症狀緩解後持續以心理諮商鞏固職場與人際調適,降低復發風險。臨床也觀察到,當個案處於情緒低谷時,更容易放大網路負評或比較文化帶來的衝擊,若能在治療早期同步處理社群媒體壓力與情緒辨識,成效更穩定。

定期「情緒健檢」 逾兩週情緒低落、影響生活應就醫

如何判斷該不該就醫?王品洋醫師建議,把心理健康當作如同生理健康一般,也需要定期「情緒健檢」:若明顯的情緒低落超過兩週、對原本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並影響到睡眠、食慾、社交或工作學業表現,就應盡早求助。平日也可運用線上自評量表做初步篩檢;即使尚未達疾病診斷,專業人員亦能提供壓力管理、環境調整與因應技巧,避免小火苗變大火。身為親友應扮演「傾聽與陪伴」角色讓對方感受理解與接納、「避免責備與輕忽」導致加深其孤立感、「鼓勵就醫」尋求專業治療與諮商,若當事人有自傷行為應立即送急診處理。

憂鬱症需早識別、介入及連結 利用政府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王品洋醫師再次呼籲,不要等到出現強烈的輕生意念才尋求協助;憂鬱症可透過專業治療獲得改善,關鍵在於「早識別」憂鬱或自殺的警訊、「早介入」及時展開治療或輔助,以及「早連結」醫療、政府資源和親友支持網絡。若自身或親友出現明顯警訊——長時間情緒低落、興趣與食慾顯著改變、工作學業狀況明顯退步、反覆表達絕望或無價值感,請主動就醫或撥打安心專線 1925(依舊愛我)尋求專業協助。

另外,也可多利用政府資源,以恩主公醫院來說,參與衛福部「15–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部分名額每人3次政府補助的免費心理諮商(僅收掛號費),服務項目包含情緒與人際困擾、親職教養、伴侶諮商、學業、工作、感情等壓力調適。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民眾,可以洽詢衛福部專屬網站。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若您或身邊親友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或張老師1980,尋求專業協助。

查看原始文章

30歲以下女性躁鬱症患者自殺率高達76.8 倍! 醫揭防治重點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癌症患者自殺率高出一般人10倍! 「心理諮商」年補助7200元擴大辦理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