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項藥品退出台灣!哪些藥有學名藥替代?學名藥、原廠藥有何不同?一次看懂
截止今年 9 月底已有 47 項藥品擬退出台灣,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多數藥品有替代用藥,只有 1 款藥廠停產,將採專案進口;另外,政府將透過「藥事法」修法,擴大要求廠商通報缺藥或停止供應,也將授權食藥署在藥品供應不穩等情況下「統一控貨」。
有哪些「常用藥」退出台灣市場?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指出,過去 10 年間只有 13 款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但今年一年內,就有 7 款原廠藥相繼撤離。
消失的藥品當中,包括:高血壓藥安普諾維膜衣錠、止痛消炎藥萬克適錠、氣喘用藥可滅喘懸浮吸入液、化痰藥氣舒痰液、降血脂藥美百樂、抗憂鬱藥百憂解等,沈采穎憂心表示,這代表著國內藥品供應已經出現警訊。
有 1 款「藥廠停產」,未來將採「專案進口」的是「什麼藥」?
石崇良說明,目前有 1 項用於「器官移植」的「抗排斥藥物」,藥廠停止生產,現有庫存可供應至明年底,衛福部將啟動專案進口,確保用藥無虞。
另外,石崇良也提到,目前食藥署已建立「藥品供應資訊平台」,要求必需藥品遇到供應不穩或停止供應時,需強制通報,其他藥品則採自發性通報作法,但實施後發現,有時通報時間太短,導致應變時間不足,因此「藥事法」修法將擴大要求通報,只要藥廠有打算停產或退出台灣,都要提前半年通報。
退出台灣市場的藥物都有替代用藥嗎?
除了前述提及的器官移植抗排斥藥物,因藥廠停止生產,衛福部將啟動專案進口外,石崇良強調,目前退出台灣市場的藥物都有替代用藥,只是需時間調整產能,或採取其他因應作為。除了透過「藥事法」修法確保應變時間,也會持續強化各界對於學名藥的信心、增加學名藥供應。
服用「學名藥」與「原廠藥」哪個比較好?成分一樣嗎?
食藥署說明,不少民眾對原廠藥存有迷思,認為療效比學名藥好。其實,學名藥與原廠藥具有相同的成分、劑量及劑型,且均經食藥署嚴格把關才能上市。由於學名藥價格較低,在降低醫療支出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也是國際間積極推廣的趨勢。
申言之,學名藥與原廠藥兩者一樣好。尤其,藥廠開發新藥需要經過十至十五年漫長的研發過程,還有動物、人體實驗,證明其安全性及療效才能取得專利並上市,一般投入經費約數十億美金;原廠藥專利期滿後學名藥才會出現,但也是經過層層把關才會到消費者端,民眾可以安心服用。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