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罷免」投票 31人去留掀政治風暴
台灣今日(7月26日)舉行首輪「大罷免」投票,決定是否罷免24名國民黨立法委員,以及因為涉貪而被停職的新竹市市長高虹安,為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免行動。
是次罷免源自2024年1月總統與立法機構選舉結果,雖由賴清德當選總統,但國會由國民黨聯同民眾黨及無黨籍掌控。之後數月,藍營陣營多次阻擋民進黨法案,並推動爭議性立法,引發不滿,促使民間發起罷免行動。行動由「青鳥運動」擴展而來,至今已有31位國民黨立委進入罷免程序。
投票分兩輪進行,首輪投票名單有25人,涉及台北、新北、花蓮等9個縣市的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下一輪投票將於8月23日舉行,針對另外7名國民黨立委。由於現任執政的民進黨在去年底失去立法院控制權,外界關注,若罷免成功並於補選中奪回席次,或可改變目前「朝小野大」的格局,影響明年地方選舉。
投票於當地時間早上8時開始,下午4時結束。根據規定,同意罷免的有效票數須高於不同意票,並超過選舉人總數的四分之一,該名議員方會被罷免,其席次須於3個月內補選。
昨晚(25日),支持與反對雙方分別在多地舉行集會。推動罷免的團體在台北立法院外舉行晚會,冒雨集會的大批群眾與多名民進黨立委到場呼籲支持罷免。國民黨則於凱達格蘭大道集會,黨主席朱立倫、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及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皆出席,為藍營被罷免者站台,呼籲選民投下「不同意」,批評罷免為民進黨失勢後圖謀翻盤之舉。
國民黨批評,罷免是民進黨為重奪立法院多數的「惡罷」,並指大罷免是「由總統發起、對在野黨的大屠殺」。北京方面亦介入評論,中國國台辦批評台灣總統賴清德「假民主、真獨裁」,「動用一切手段打壓在野黨」。
根據報道,罷免行動已觸發社會激烈爭議,雙方皆以「捍衛民主」為名,號召支持者踴躍投票。投票結果將於今晚陸續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