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停經十年後異常出血 小心是「子宮內膜癌」警訊

台灣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09日05: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
婦女若有停經後出血症狀,雖然大部分為良性的子宮內膜病灶,因此呼籲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日前一名張女士,停經後已有十年完全沒有月經,近半年卻發現陰道有不規則出血情況,剛開始時因為出血量少故不以為意,近兩個月出血量又增加。柳營奇美醫院婦產科廖建滕醫師表示,經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張女士是子宮內膜癌,後續安排相關影像學檢查及內膜採樣,病理報告判定為第一期分化良好的子宮內膜癌。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分期手術治療,所幸張女士發現的早,病灶侵犯子宮肌層尚淺,且未有轉移情形,後續僅需門診定期追蹤觀察即可。

飲食西化與環境污染 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發生率攀升

廖建滕醫師說明,在台灣女性癌症的發生率中,子宮頸癌因篩檢與疫苗注射的普及,發生率已逐年下降。然而,隨著飲食的西化與環境污染日漸加劇,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的發生率卻年年上升。卵巢癌除了常規超音波定期追蹤檢查外,尚無他法可以提早檢測,而子宮內膜癌則是有機會可以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女性癌症,其中停經後不正常陰道出血便是其主要早期症狀之一。

別輕忽!子宮內膜癌好發年齡 與停經及快要停經年齡重疊

台灣婦女的停經年齡平均為50歲,在真正進入停經期之前,可能會有約1至3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月經出血型態開始發生改變,例如週期縮短,爾後逐漸拉長,或是混亂沒有規則性,直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

停經的定義為最後一次月經後一年都未出現月經,停經之後就不會再有因月經引起的陰道出血。但有些女性朋友會以為停經後突然出血狀況是正常現象而輕忽潛藏的癌症危機,因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的好發年齡,正好與停經以及快要停經的年齡重疊,容易造成輕忽,導致發生更嚴重的問題。所以,面對停經前、或接近停經、或停經後異常出血,均應謹慎處理。

子宮體出血最害怕是「子宮內膜癌」 但風險僅佔十分之一

陰道異常出血大致可以分為子宮頸病灶的出血和子宮體病灶的出血。子宮頸的病灶可能為子宮頸息肉、子宮頸癌前病變、子宮頸癌;而子宮體的出血,最讓人害怕的是子宮內膜癌,但其風險僅佔十分之一,換言之,約九成以上的停經後出血,並非癌症所引起的。停經後的子宮體出血,最常見原因為子宮內膜萎縮,進入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爲缺乏雌激素,使得子宮內膜變得極度萎縮脆弱,容易自發性破皮出血。其他還有常見的出血原因,包括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骨盆腔感染、子宮內避孕器等。

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後婦女 年齡在45至59歲之間

子宮內膜息肉的成因不明,但多為良性病灶。而子宮內膜癌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大部份病人年齡在45至59歲之間,其早期症狀主要就是停經後陰道出血。若發生陰道出血且在超音波檢查下發現子宮內膜厚度超過4~5mm,就會懷疑有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建議接受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此外,更年期後僅使用雌激素(動情激素)而未搭配黃體素荷爾蒙補充,也可能造成子宮內膜增生引發出血症狀。

廖建滕醫師提醒,婦女若有停經後出血症狀,雖然大部分為良性的子宮內膜病灶,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子宮內膜增生與子宮內膜癌有關,故子宮內膜的組織切片檢查是確認子宮內膜癌診斷方式。若能及早在疾病初期及早診斷,並積極治療及追蹤,可減少罹癌所受之苦,因此呼籲停經後的婦女一旦有出血症狀,都應立即就醫檢查。

查看原始文章

熟女停經後異常出血竟是子宮內膜癌 醫師用「兩方式」提升治療效果

台灣健康醫療網

哪些人要注意子宮內膜癌? 醫揭「11大高風險條件」

台灣健康醫療網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