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更年期⋯婦人長期自律神經失調暈眩,中醫調理找回健康
一名 50 多歲女子因長期不明原因眩暈、頭痛及噁心嘔吐,雖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但 2 年間輾轉就診多科卻未能獲得有效治療,甚至多次進出急診,但在接受中醫調理 4 個月後,症狀大幅改善,重新恢復正常生活。醫師表示,此類虛脈可透過中藥調理、調整飲食與運動習慣,改善血液循環、代謝水分,但提醒運動須循序漸進,避免弄巧成拙。
該女子自兩年前起反覆出現眩暈,甚至一度暈倒造成腳踝扭傷,期間期間她懷疑是更年期或壓力大所致,先後至心臟內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經內科、婦產科、牙科等科別就診,多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僅獲建議減壓、規律睡眠。然而,症狀持續惡化,在 3 個月內四度因暈眩合併頭痛、嘔吐進入急診。
中醫觀點:脾胃虛弱致氣血不足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任瞿瑞瑩指出,患者初診時氣血虛弱、步態不穩、聲音微弱、對話斷續,屬於典型「虛寒體質」,是由患者長期以生菜水果取代正餐所致,工作壓力大與缺乏運動再惡化血液循環。
瞿瑞瑩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此為「脾胃火力不足」,使食物無法轉化為氣血,水濕滯留上擾腦部,進而出現頭暈、疲倦與面色蒼白等症狀,因此治療以「溫陽健脾、利水化濕、活血通絡」為核心,藉由中藥調理,讓脾胃恢復消化與產生能量的功能,代謝體內多餘水分,改善血液循環。
生活習慣與復健並行
治療期間,患者配合飲食調整,避免生冷食物、增加蛋白質攝取,並養成泡腳習慣促進循環;體力恢復後逐步進行規律運動訓練,由坐姿腳踏車到滑步機。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鮮少出汗的她,隨著代謝改善不僅能正常排汗、暈眩消失,體重也因身體循環排水而下降 3 公斤。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麗如也提醒,患者大病初癒切勿躁進,應從緩和運動開始,建議「以有點喘但仍能說話」為最佳強度,例如以沙包裹在腳踝練習抬腳運動,或用坐式腳踏車練習肌力與增加心肺功能,訓練時間可以由 15 分鐘進而 20 分鐘、30 分鐘。另主運動前最好有 5-10 分鐘的暖身運動,主運動結束後再保留 10~15 分鐘的緩和和拉筋運動。若不想增加下肢關節負擔,水中運動、固定腳踏車及滑步機均為適合增強下肢與心肺功能的方式。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