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撩耳致潰爛患癌 酷暑誘發耳痕生霉菌
不少人習慣以棉花棒或耳挖等工具自行清潔耳垢,但不當的清潔方式可能帶來嚴重後果。近日有港媽為孩子大力「撩耳」,導致其耳道出血及聽力受損;而廣州一名年逾50的男子,更因頻繁挖耳導致耳痛流膿,最終確診外耳道癌。《東呼即應》拆解坊間對清耳垢的誤解,有醫生指出,市民毋須特別清潔耳垢,使用棉花棒挖耳,反而把耳垢愈推愈入;使用金屬耳挖或吸耳垢機等更有弄穿耳膜的危險。中醫師則指,耳垢狀態反映身體不同情況,日常做耳部保健操,起通氣血及長壽功效。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鍵明指出,市民一般毋須特別清潔耳垢,因耳朵本身具備自我排泄耳垢的機制。使用棉花棒挖耳反而會將耳垢推得更深,導致情況惡化;金屬耳挖則容易弄傷耳道,增加發炎風險。他更警告,吸耳垢機潛在更高危險,操作不當或導致耳膜破裂。
他續指,大部分求診病人均因耳朵痕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外耳道皮膚敏感,常因過度挖耳導致耳油分泌減少,使耳朵乾燥痕癢;二是發炎,尤其在夏季潮濕溫暖的環境下,容易滋生霉菌,引致耳朵痕癢、阻塞、聽力受損,甚至出現黃綠色分泌物。最嚴重的情況是耳垢積聚,若耳垢被推至深處,更會侵蝕外耳道皮膚甚至骨骼,導致發炎及劇痛。
陳鍵明提醒,洗澡或游泳後若耳朵進水,只需用棉花棒輕輕擦拭耳廓外圍即可,切勿深入耳道。若感不適,可用風筒遠距離以溫和涼風吹乾耳朵,但不建議用花灑沖洗耳朵,以免水力傷及耳膜或將污物沖入耳內。
註冊中醫師莊菁穎從中醫角度指出,耳垢屬於「耵耳」範疇,透過腎氣推動及肝膽疏泄可自行排出。耳垢的顏色和狀態,亦能反映身體的不同情況,正常的耳垢呈淡黃色,若出現濕或黏的狀態,可能為風熱初起的表現;深黃色且量多,伴有耳道痕癢,則可能是肝膽濕熱;灰白色或脫屑,則可能為血虛風燥;而黑色或深啡色,則有機會是腎氣不足、腎陰不足。
莊醫師建議,日常可做一套簡單的耳部保健操。首先,提拉耳垂,每天約10次,以暢通氣血。用食指及拇指按壓耳輪位置,上下按摩,改善氣血回流,刺激腎區及肝膽區等耳穴。按壓耳屏約10至15次,有助耳道通暢。而按摩雙手至發熱後,輕敷耳朵正面及背面,更有長壽功效。
她亦提到,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耳朵穴位可作保健。針對耳垢問題,中醫會著重肝膽區的穴位,如胰膽、前列腺、輸尿管等腎區位置,亦可使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貼進行物理性按壓,但需小心避免耳穴貼跌入耳道內。她指,若有肝膽濕熱症狀,如口乾口苦、大便黏滯等,可用適量夏枯草、菊花,大火煮滾10分鐘,有助清熱利膽。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