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孩子愈來愈愛發脾氣可能與睡眠有關?專家:長期忽視恐傷情緒與認知發展
有些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近來脾氣特別暴躁,動不動就哭鬧、發怒,甚至難以安撫。這種情緒起伏是否只是成長期的過渡現象?還是背後其實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近期有心理學專家提醒,睡眠不足不但影響孩子的情緒,更可能損害心理健康與大腦發展。
Photo from MamiDaily
睡不好不只是身體疲累
對不少家庭來說,要讓孩子按時入睡幾乎是一場日常戰爭。白天上學、課外活動忙碌,晚間又常因興奮或使用電子產品難以入睡。這些看似瑣碎的日常瑣事,其實正悄悄破壞著孩子的「情緒地基」。
臨床心理學家布萊恩・拉齊諾博士指出,睡眠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就像一棟房子的地基一樣,一旦鬆動,整體結構也會不穩。他說明:「慢性睡眠不足會削弱我們的情緒藍圖,使人更容易情緒波動、壓力放大,甚至產生持續焦慮。」
所謂「情緒藍圖」,是指人們處理與表達情緒的心理架構。一旦睡眠被打亂,這份藍圖也會出現裂痕,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心理反應。
Photo from MamiDaily
睡眠不足與焦慮、憂鬱密切相關
根據2020年《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項綜合分析,慢性失眠不僅令人白天精神不濟,更明確提高罹患情緒障礙的風險。研究發現,長期睡不好與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有直接關聯。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影響並不只存在於成人身上。2024年由著名睡眠研究學者伊芙琳・圖謝特及其團隊所發表的研究指出,經常難以入睡的兒童,到了15歲時出現抑鬱、過動或行為問題的風險明顯上升。
拉齊諾博士形容,大腦就像是一間日落後雜亂無章的辦公室,而睡眠就是深夜前來清理的維修人員。他解釋:「睡眠能協助我們整理記憶、處理壓力,還能強化學習時建立的神經連結。如果這段時間被縮短或中斷,情緒與認知功能自然會受到影響。」
Photo from MamiDaily
孩子愈難入睡,愈難應付生活挑戰
專注於兒童心理健康的治療師史蒂芬妮・德魯也指出,良好的睡眠習慣有助於提升情緒韌性。她表示:「睡得好的孩子,更能調節自己的情緒,對壓力的抵抗力也更強。」情緒調節能力是面對生活挑戰的重要工具,而睡眠正是幫助孩子建立這項能力的基礎。
對部分孩子而言,最常見的睡眠問題是入睡延遲,也就是很難入睡。拉齊諾博士補充:「即使只是入睡困難這一項問題,都可能干擾大腦的夜間修復,令孩子難以應對日常壓力、學習效果下滑,情緒發展也會不穩定。」
Photo from MamiDaily
家長也別忘了照顧自己的睡眠
說到睡眠困擾,不少父母可能也有深刻體會。尤其在育兒初期,孩子半夜醒來、需要安撫,幾乎是家常便飯。但長期的睡眠不足不僅令人疲倦,還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明顯影響。
睡眠顧問瑞貝卡・沃爾指出:「缺乏睡眠會讓我們更容易感到焦躁、情緒波動大,大腦也難以有效調節壓力與情緒。」她補充,即使父母能撐過去,但長期累積的睡眠剝奪,也會導致焦慮、腦霧、甚至出現輕度抑鬱。
根據2019年《Sleep》期刊的研究,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六年幾乎都處於睡眠不足的狀態,這段期間對情緒穩定與心理健康的衝擊不容忽視。
Photo from MamiDaily
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
好消息是,睡眠問題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習慣改善。2018年的研究指出,擁有穩定作息與固定睡前儀式的孩子,在執行功能與學習能力方面表現更佳,整體心理健康也有明顯提升。
拉齊諾博士建議,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著手,為孩子(與自己)打造更健康的睡眠環境:
1.固定睡覺時間
每日定時上床,有助於調整生理時鐘,提升睡眠品質。
2.放鬆的睡前儀式
可透過閱讀、聽輕音樂等方式,幫助孩子進入安靜狀態。
3.避免睡前使用螢幕
建議睡前一小時關閉電子裝置,減少大腦刺激。
4.營造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
黑暗、涼爽、寧靜的臥室,有助於身體進入深層睡眠。
沃爾也提到:「孩子睡得好,家長才有機會真正休息。當父母與孩子都能獲得足夠休息,家庭氛圍會變得更穩定與和諧。」
延伸閲讀:
【聰明子女】科學育兒 讓孩子更聰明的十個方法 從閱讀音到飲食 全方位激活大腦潛能
延伸閲讀:
【兒童發展遲緩】13徵狀助評估兒童發展進度 3歲黃金治療期預防惡化促進發展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