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娛樂

一首歌引爆的藝術史八卦:Taylor Swift〈The Fate of Ophelia〉、溺水少女與史上最慘模特兒的百年糾葛,Swifties更把博物館變景點

PopLady

更新於 10月22日12:01 • 發布於 10月22日08:00 • PopLady Magazine

一首新歌,能掀起多大的文化漣漪?當流行樂天后 Taylor Swift 出手,她最新專輯《The Life of a Showgirl》中的單曲〈The Fate of Ophelia〉,不只空降各大排行榜,還引發了美術館的排隊熱潮,這場由 Swifties 激起的餘波不僅僅是排行榜上的數字,也喚醒一段塵封超過一世紀的悲劇,主角是一位比戲劇女主角還悲慘的真實人物。關於兩個女人如何被同一幅畫,隔著一百多年,被流行文化、莎士士比亞的悲劇、以及一位真實繆思的淒美人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Swifties攻佔博物館,一首歌讓老畫作變網紅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Museum Wiesbaden(@museumwiesbaden)分享的貼文

德國威斯巴登博物館(Museum Wiesbaden),是座擁有兩百年歷史、氛圍莊嚴的藝術殿堂,近期突然間被一股意想不到的熱潮席捲。館方發言人 Susanne Hirschmann 形容當時的景象近乎「震撼」,週末湧入的人潮暴增數百人,有家庭不惜開車五小時遠道而來,只為了一睹畫作的真跡 。

Taylor Swift 〈The Fate of Ophelia〉MV開場那令人屏息的畫面,她化身畫中人,躺在繁花盛開的溪流中

Photo from IG@museumwiesbaden

這一切的引爆點,正是 Taylor Swift 〈The Fate of Ophelia〉MV 開場那令人屏息的畫面,她化身畫中人,躺在繁花盛開的溪流中。眼尖的粉絲們迅速考證出,這個場景並非致敬最廣為人知、現藏於倫敦泰特美術館的版本,而是精準復刻了威斯巴登博物館的館藏,這幅由德國畫家 Friedrich Heyser 於 1900 年左右創作的《Ophelia》。因為流行天后的欽點,一夜之間成為全球粉絲的朝聖地。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Jette(@jette)分享的貼文

博物館驚喜之餘,也迅速抓住了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順勢推出「Taylor Swift's 'Ophelia' at the Wiesbaden museum」專題導覽,瞬間預約爆滿 。博物館也宣布在 11 月 2 日的特別活動,只要你敢穿成 Taylor Swift 或扮成奧菲莉亞 Ophelia,就直接免票入場,這場朝聖之旅的門票也瞬間秒殺,一位難求 。

為什麼不是 Millais?她選的版本更有心機

提到奧菲莉亞的畫作,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絕對是掛在倫敦泰特美術館、John Everett Millais 那幅 1852 年的傳世經典。那幅畫有多紅?它是前拉斐爾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藝術史教科書的常駐嘉賓。畫中的奧菲莉亞穿著華麗刺繡長裙,漂浮在佈滿野花的河面上,她的雙手微微張開,嘴唇微啟,眼神空洞卻依然美麗。每一朵花都經過精心安排,有象徵意義:罌粟代表死亡,紫羅蘭象徵忠誠與早逝,雛菊代表天真。整幅畫華麗、悲傷、充滿戲劇張力。

但 Taylor Swif 偏偏沒選它。她相中的是 Friedrich Heyser 這幅相對冷門、帶著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的版本。為什麼?仔細比對就知道了Heyser 畫中的奧菲莉亞穿的是純白色長袍,沒有華麗刺繡,姿態更柔軟放鬆,像是真的睡著了。她的頭微微後仰,一隻手臂自然垂落,周圍環繞的是素雅的白色睡蓮,整體氛圍比 Millais 版少了點「溺死前最後掙扎」的悲壯感,多了些「在夢境中漂流」的虛幻飄渺。

Taylor 換個角度看「名畫」的美

Photo from IG@taylorswiftbr

這個選擇其實很聰明!Millais 的版本太有名了,幾乎每個人都看過,用了反而缺乏新鮮感。更重要的是,Heyser 版本的氛圍更符合 Taylor Swif 想要傳達的訊息:這不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而是關於「在水中依然保持美麗與尊嚴」的意象。專輯封面也呼應了這個視覺語言:Taylor Swif 半身浸在水裡,頭髮漂浮著,表情空靈平靜。從畫作選擇到影像呈現,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劃過的視覺敘事。

Taylor 換個角度看「名畫」的美

Photo from Shutterstock

威斯巴登博物館館長 Andreas Henning 對德國媒體表示:「我們很驚訝也很高興 Taylor Swif 選擇了我們館藏的這幅畫作為靈感來源。這當然是個絕佳機會,能吸引過去不認識我們的新觀眾。」他甚至試圖透過各種管道聯繫 Taylor Swif 本人或她的團隊,希望能親自帶她參觀這幅畫的真跡,但目前還沒成功。

她是誰、為何藝術家們都為她瘋狂

奧菲莉亞是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裡的悲劇女主角,

Photo from Tate Britain

所以,奧菲莉亞(Ophelia)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讓 Taylor Swif 為她寫歌?簡單來說,她是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裡的悲劇女主角,這位丹麥貴族小姐,波洛涅斯的女兒,本來是哈姆雷特的戀人,兩人關係親密,但一切在哈姆雷特的父親(丹麥國王)被毒殺後急轉直下。

莎士比亞並未直接描寫死亡的猙獰,而是透過皇后之口,詩意地轉述了這淒美的一幕:「她的衣裳四散展開,像人魚一樣托著她暫時漂浮在水上」

Photo from Tate Britain

奧菲莉亞深愛的王子哈姆雷特為了復仇而裝瘋,不僅殘酷地拒絕了她,還失手殺死了她的父親。接連的打擊讓她精神崩潰,最終,她來到溪邊,想把花掛到垂柳的樹枝上,邊將自己用花環裝飾。但樹枝斷了,她掉進水裡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莎士比亞並未直接描寫死亡的猙獰,而是透過皇后之口,詩意地轉述了這淒美的一幕:「她的衣裳四散展開,像人魚一樣托著她暫時漂浮在水上」,直到衣袍吸飽了水,將她「拖離了她悠揚的歌聲,沉入了污濁的泥裡」。

Gucci 在 2018 春夏系列邀請西班牙藝術家 Ignasi Monreal 致敬 Ophelia,由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帶領品牌探索浪漫與悲劇交織的想像世界—這一幕在畫作裡那麼沈靜又強烈,像極了被時間遺忘的華麗詠嘆。

Photo from Gucci

這個「美麗的死亡」場景太讓人心碎了,她不是被謀殺,嚴格來說也不算自殺,由於莎士比亞刻意保持模糊,因為當時自殺者不能獲得基督教葬禮,因此將這個橋段轉換一種「我已經不在乎活著或死去」的絕望放棄。

那些致敬Ophelia的作品

當生與死的界線在她身上變得如此模糊,這種曖昧性給了藝術家無限想像空間,在現代電影、攝影、甚至音樂MV中不斷被致敬。像是 Gucci 在 2018 春夏系列邀請西班牙藝術家 Ignasi Monreal 致敬 Ophelia,由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帶領品牌探索浪漫與悲劇交織的想像世界,這一幕在畫作裡那麼沈靜又強烈,像極了被時間遺忘的華麗詠嘆。

2018 年由 Daisy Ridley 主演的電影《奧菲莉亞》(Ophelia)

Photo from IMDb

在電影界,最大膽的改寫莫過於 2018 年由 Daisy Ridley 主演的電影《奧菲莉亞》(Ophelia)。這部片直接把劇本翻轉,從奧菲莉亞的視角重述《哈姆雷特》的故事,讓她從一個被動的悲劇人物,變成一個有勇有謀、掌握自己命運的獨立女性。而在名導 Lars von Trier 的電影《驚悚末日》(Melancholia)中,女主角 Kirsten Dunst 身穿婚紗漂浮在溪流中的絕美畫面,也是對 Ophelia 最詩意的現代致敬。

Red Velvet 레드벨벳 'Feel My Rhythm' MV

Photo from Red Velvet 레드벨벳 'Feel My Rhythm' MV

這股風潮也吹進了流行音樂。除了 Taylor Swif,韓國人氣女團 Red Velvet 在 2022 年的歌曲〈Feel My Rhythm〉MV 中,成員 Joy 也化身為畫中人,讓這幅古典名畫在 K-Pop 的華麗美學中重生。這證明了奧菲莉亞的魅力早已跨越國界和語言,成為全球創作者的靈感繆思。

前拉斐爾派的幽魂:Millais的《Ophelia》

由前拉斐爾派大師 John Everett Millais 創作的《Ophelia》,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奧菲莉亞」,畫中,年輕的奧菲莉亞漂浮在英格蘭鄉間的霍格米爾河(Hogsmill River)中,周圍青草繁花環繞,碧綠的自然風景與她華美的衣裙交織成瑰麗卻淒美的場景。時至今日,Millais 的《Ophelia》依然鎮館於泰特不列顛美術館,是無數遊客的必看之作,但這份完美的代價,在當時卻差點鬧出人命。

《Ophelia》的傳奇不僅來自畫作本身,還有幕後模特兒的故事

《Desperate Romantics》劇照

Photo from IMDb

當時年僅 19 歲的模特兒 Elizabeth Siddal,家境普通,19 歲時在帽子店打工維生,但她的美貌帶著某種憂鬱氣質,高挑身材、一頭紅銅色長髮、蒼白的皮膚、深邃的眼睛,完全符合前拉斐爾派畫家們對「中世紀美人」的想像,也因此成了藝術圈的熱門模特兒人選。

Elizabeth Siddal 在寒冷的冬天穿著古裝長袍,每天泡在只靠幾盞油燈加熱的浴缸裡好幾個小時

Photo from IMDb

1851 年冬天,Millais 開始創作《Ophelia》,為了讓 John Everett Millais 畫出溺水的真實感,Elizabeth Siddal 在寒冷的冬天穿著古裝長袍,每天泡在只靠幾盞油燈加熱的浴缸裡好幾個小時。由於 Millais 需要仔細描繪每一個細節,包含衣服在水中的皺褶、頭髮漂浮的樣子、手指的位置。有一次,油燈滅了,John Everett Millais 畫得太投入完全沒發現,結果 Siddal 硬是撐到失溫,引發嚴重肺炎,甚至差點殞命 。

《Desperate Romantics》劇照

Photo from IMDb

但這幅畫改變了 Siddal 的人生,《Ophelia》在 1852 年的皇家藝術學院展出後轟動全英國,Siddal 的美貌也隨之曝光,一時之間各大畫家都搶著找她當模特兒,也為她的人生埋下了悲劇的種子,肺炎的後遺症讓她開始依賴鴉片類藥物來止痛。

我的繆思只能我來畫

《Desperate Romantics》劇照

Photo from IMDb

爆紅之後的 Siddal,並沒有迎來逆襲人生,反而掉進了另一個坑。她愛上藝術圈才子 Dante Gabriel Rossetti,成了他的專屬模特兒兼女友 ,Rossetti 也以她為模特兒繪製了《Beata Beatrix》、《Regina Cordium》等畫作。Dante Gabriel Rossetti 對 Elizabeth Siddal 愛到癡狂,卻也愛到病態,不准她再為別人工作,把她當成自己的私有物。

訂婚十年,等不到的婚禮與死去的孩子

Desperate Romantics劇照

Photo from IMDb

Siddal 和 Rossett 1850 年兩人開始交往,1851 年訂婚,但這段一拖就是十年、充滿不忠與猜忌的戀情,把她折磨得身心俱疲。直到 1860 年 Rossetti 得知 Siddal 病得太重了才終於答應結婚。婚後,Siddal 又經歷了死產的巨大創傷,對鴉片的依賴越來越深。1862 年,32 歲的她,因服藥過量去世。諷刺的是,她最終的命運,竟然和十年前她在畫布上扮演的那位在愛情和命運的折磨下的少女《Ophelia》,如出一轍。

Elizabeth Siddal不是花瓶,是被埋沒的藝術家

Siddal 不只是個美麗的模特兒。她自己也寫詩、畫畫,是極少數被前拉斐爾派正式接納的女性藝術家

Photo from Tate Britain

Siddal 的生命與藝術同樣充滿戲劇性。她不只是被畫下的美麗面容,更是詩人與畫家,筆下世界瀰漫中世紀浪漫與孤寂,或許也呼應了她的人生故事,像是《Lady Clare》《Pippa Passes》《The Woeful Victory》都是她的心血。儘管 Rossetti 曾為她辦過小型個展,評論家讚她「展現真正藝術才華」,但 Siddal 的創作從未真正起飛,被時代與愛情雙重束縛。更荒謬的是,Siddal 過世後,他將寫給她的詩稿陪葬,宣稱「只屬於她」,七年後卻為錢申請開棺把那些詩稿挖出來,出版成詩集賺錢。這個故事聽起來簡直像黑色幽默,連死後都不放過。

Siddal 不只是個美麗的模特兒。她自己也寫詩、畫畫,是極少數被前拉斐爾派正式接納的女性藝術家

Photo from Tate Britain

Siddal 的藝術作品在她生前從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 20 世紀女性主義藝術史學者重新挖掘她的故事,人們才開始認真看待她作為藝術家的身份,而不僅僅是「Rossetti 的繆思」或「《Ophelia》的模特兒」。

悲劇可以逆轉?Taylor Swift 為奧菲莉亞唱新故事

悲劇可以逆轉?Taylor Swift 為奧菲莉亞唱新故事

Photo from IG@taylorswiftbr

Taylor Swift 的新作與其說是一場視覺致敬,不如說是在為女性角色開啟另一種敘事可能。以往印象中,奧菲莉亞總是那個被愛情與瘋狂吞噬的溺水少女,而在她鏡頭下,她彷彿獲得了二次生命,成為能直視命運的現代女性形象。如同《Love Story》大膽翻新羅密歐與茱麗葉,這回她彷彿把奧菲莉亞從畫框裡「救」出來。

在 Taylor Swift 筆下,她獲得了一雙援手,把她從黑暗絕境中拉回人間

Photo from IG@taylorswiftbr

她深情唱道:「某夜你將我從墳墓中挖出,將我的心從奧菲莉婭的命運中拯救出來」(“Late one night, you dug me out of my grave and saved my heart from the fate of Ophelia”) 。這一句彷彿是對莎士比亞原著的一次改寫,奧菲莉亞本該沉溺河底,但在 Taylor Swift 筆下,她獲得了一雙援手,把她從黑暗絕境中拉回人間。

這場從畫到歌的跨界共鳴,讓百年前的名畫再次走進大眾視野,也被困在悲劇裡的女性發聲,告訴世界:女孩們,這次的結局,我們自己寫。

Photo from IG@taylorswiftbr

對 Taylor Swift 而言,藝術並非靜止在畫框裡的圖像;它可以被唱出、被續寫,成為延伸不息的故事。這場從畫到歌的跨界共鳴,讓百年前的名畫再次走進大眾視野,也被困在悲劇裡的女性發聲,告訴世界:女孩們,這次的結局,我們自己寫。

繼續閱讀:

11歲才開二手卡丁車 4年後成法拉利認證天才,16歲的丹麥賽車神童Alba Hurup Larsen

當繼承者成了嫌疑犯:Mango創辦人驟逝,一場撼動快時尚帝國的豪門治理危機

Text:POPLADY Editorial

Photo Source:IG@taylorswiftbr、Tate Britain、IMDb、Gucci、Shutterstock

想即時看更多 PopLady 的時尚資訊?立即追蹤以下平台!

【PopLady Instagram】

【PopLady Facebook 】

查看原始文章

喝水也能「減內臟脂肪」?Suntory新推出「特水」掀起日本機能飲品熱潮!

PopLady

40億歐元重磅交易!Kering為救Gucci賣部門?L'Oréal拿下奢侈品美妝帝國「穩賺不賠」

PopLady

當繼承者成了嫌疑犯:Mango創辦人驟逝,一場撼動快時尚帝國的豪門治理危機

PopLad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