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奇遇記》影評|角色引起觀眾共鳴,惟敘事見散亂,冒險之旅不夠刺激
迪士尼彼思一向是動畫界的龍頭,新作《外星奇遇記》雖然口碑不錯,但在外地上映時,票房卻不理想,成為了彼思有史以來最差的開畫成績。電影講述孤獨的男孩,認識到意想不到的外星朋友之後,展開的一場冒險之旅。當中角色塑造上佳、心路歷程引起觀眾共鳴,但敘事卻見散亂,冒險之旅不刺激也不算扣人心弦,是電影較失色之處。
男孩希望到外太空,其實是想逃離現實悲傷
《外星奇遇記》是迪士尼彼思的暑期大作,劇情講述 Elio 自父母離世後,與阿姨相依為命,卻一直感到孤獨,自從發現外太空的奧秘之後,經常想被外星人綁架,離開地球。怎料一眾外星領袖,以為他是代表地球的領袖,所以歡喜地留住他,更為他製作複製人,以應付本身在地球的生活。但此時,外星領袖卻面臨宇宙惡霸 Lord Grigon 前來。
Elio 心生一計,就是「脅持」Grigon 之子 Glordon,成為談判籌碼。原來 Glordon 與 Elio 一拍即合成為好朋友,對方也願意配合,成功騙到了爸爸離開「星際組織」(Communiverse)。一心以為能留在星際組織的 Elio,眼見複製人與阿姨相處甚佳,心裡不是味兒。
最終 Elio 的大話都被拆穿,他只好回到地球。但其實精明的阿姨早知複製人並非真正的 Elio,在迎接真正的 Elio 後,卻發現 Glordon 都在地球,令再度失子的 Grigon 發爛。為補救一切,Elio 連同阿姨,帶奄奄一息的 Glordon 回到星際組織。最終 Grigon、Glordon 重聚,讓一切化險為夷。
男孩孤獨感引起觀眾共鳴,角色塑造上佳
主角男孩 Elio 的角色設定十分悲慘,一開始已失去父母,跟阿姨的相處又格格不入。加上被同齡朋友欺負,更令他有無比的孤獨感。因為這種孤獨感,他決心逃離地球,希望去到外星,其實就是想逃離現實的悲傷。對於這種強烈的情緒,相信觀眾都能感受到,尤其在疫情時期,更是每個人都經歷過。
他認定自己阻礙了阿姨的事業發展,同時阿姨面對 Elio 又無所適從,是精準地道出了這個家庭,面對失去親人帶來的困惑。因此當 Elio 踏上宇宙之旅,更加找到善良純真的好朋友 Glordon 之後,觀眾也一樣替他開心。雖然《外星奇遇記》是充滿幻想的故事,但因為角色的遭遇感受無比真實,也就令觀眾很快投入其中。
雖然除了 Elio 之外,其他角色都偏向「功能性」,例如 Glordon 就是完全的可愛善良、一眾外星領袖怕事,雖然阿姨與 Lord Grigon 同樣面對「育兒爭扎」,但最終都是以愛化解一切,一樣都是偏向公式的設定。但單就 Elio 而言的話,卻是一個非常成功、引發共鳴的好角色。
敘事散亂,冒險之旅不刺激成弱點
《外星奇遇記》的人物情感是強項,但弱項亦都明顯,就是敘事散亂。首先 Elio 到外太空之前經歷的劇情都拖得太長,之後就開始跳來跳去,先是到星際組織,之後又到反派基地,再到星際組織,又回到地球,再到星際組織……單是要追隨 Elio 的腳蹤,已令人感到混亂。
另一個明顯的弱點,就是整個 Elio 的冒險之旅並不刺激。基本上大部分動畫都是講述主角去冒險,接著透過經歷成長。彼思做較得好的近年作品,就包括《玩轉腦朋友》、《玩轉極樂園》、《元素大都會》等。但《外星奇遇記》Elio 的冒險之旅,嚴格來講就只有去跟反派談判、與最終帶同阿姨及好友回到星際組織兩段。
這兩段冒險之旅談不上刺激,甚至到結局篇,要坐太空船穿過碎片一段,也有「為做而做」的感覺。反而當 Elio 初到星際組織、認識朋友 Glordon 一段,展現出外星生活的百態,倒更有趣,可惜就非常短。當整個故事欠缺精彩冒險之旅,就似失去了重心,缺乏了電影應有的爽感。
原創 IP 不及續集吸引?原創面對壓力求出路
《外星奇遇記》在外地上映時票房不理想,為彼思帶來沉重打擊。加上同類合家歡之真人電影《馴龍記》票房大收,更讓人開始懷疑,是否原創 IP 總不及續集吸引?觀乎近年彼思的口碑之作,的確有這種現象:《玩轉腦朋友 2》、《反斗奇兵 4》等狂收之作,都是續章,而原創的《外星奇遇記》、《盛夏友晴天》成績就不算好,甚至有《熊抱青春記》直上 Disney+ 的例子。
加上動畫的製作費高昂,例如《外星奇遇記》就有傳花了 1.5 億美元,最終未能回本,可算元氣大傷。但講到尾,一味依賴舊 IP 並非理想。似乎迪士尼要集中火力,將創作力回歸,否則又要應付 Disney+ 的片量需要,又要開發電影,就造成應接不暇的問題。
**Follow us on:
- Facebook: harpersbazaarhk
- Instagram: @harpersbazaarhk
- YouTube: harpersbazaa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