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哈佛:與孩子互動不只陪玩那麽簡單 5個高效互動法 大幅提升孩子大腦連結力
許多爸媽以為只要花時間陪孩子玩,就是一種良好的親子互動。但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研究指出,真正能幫助孩子腦部發展的關鍵,並不是陪玩本身,而是互動中的「來回交流」──孩子發出訊號、父母即時回應,這種互動模式被稱為「Serve and Return」,也就是「發球與回球」的對話方式。
Photo from MamiDaily
研究指出,這類看似日常的親子互動,其實正是幫助孩子建立神經連結、發展語言、情緒與社交能力的基礎。若長期缺乏這樣的交流,可能會讓孩子的學習能力與情感表達受限。
以下是哈佛研究提出的5種「Serve and Return」高效互動方法,爸媽不妨嘗試融入日常生活中,讓每一次的陪伴都更有意義。
1. 留意孩子的行為和表情
孩子發出「發球」的時候,可能只是用手指指東西、看著某個方向、發出聲音,甚至是一個表情。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反應,其實是他們主動與世界溝通的方式。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的這些舉動,即使只是在換尿布、排隊或散步時,也能從中了解他們的關注點與情緒狀態。這一步,是接住孩子「發球」的第一個動作。
Photo from MamiDaily
2. 給予正面回應與鼓勵
當孩子表現出興趣或需求時,父母的回應會讓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見了」。不需要太誇張,只是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是蹲下身來陪他一起玩,都能讓孩子知道:「原來我發出的訊號,大人會接住並理解。」
這樣的回應不只增強了孩子的安全感,也激發他繼續探索的動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3. 幫孩子「命名」他正在關注的事物
語言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當孩子指著某樣東西時,父母可以說出物件的名稱或形容詞,例如:「對,那是狗狗,牠在叫。」或「你摸到的是水,涼涼的。」
透過這樣的語言回應,孩子的大腦會開始把感官經驗與語詞連結起來,進而發展出更清晰的理解與表達能力。
Photo from MamiDaily
4. 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很多時候,孩子不會立刻反應,特別是在還不太會說話的年紀。他們可能需要幾秒鐘,甚至更長時間來理解你的回應,再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比如看你一眼、笑一笑、再指一次)。
等待的過程,就是在尊重孩子的表達節奏,也是在教他如何在人際互動中學會輪流、傾聽與回應。
Photo from MamiDaily
5. 隨時準備重新開啟新一輪互動
小小孩的注意力很短,一秒還在講車子,下一秒可能就被旁邊的貓吸引走了。這時候父母不用急著把話題拉回來,而是可以直接順著孩子的新關注點展開新的互動。
這樣的做法不只尊重孩子的節奏,也是在鼓勵他自由探索與自主學習──這是孩子發展好奇心與學習動機的關鍵。
Photo from MamiDaily
父母的回應有助孩子腦部發展
哈佛研究指出,當孩子的發球不斷被回應,他們的大腦會像搭積木一樣建立起一層又一層的神經連結,這不只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更關係到未來的社交能力、情緒穩定度與學習效率。
反之,如果孩子的訊號總是被忽略,或是回應方式不一致、不夠敏感,可能會讓他逐漸放棄表達,進而影響自信與人際互動。
因此,與其問自己今天陪孩子玩了多久,不如問:「我有沒有用心接住他的發球?」
延伸閲讀:
【偉大媽媽】未成年誕多重障礙兒決心給最好生活 43歲單親媽揹兒子上山下海環遊世界
延伸閲讀:
【享受暑假】孩子放暑假除了做功課就是補習? 研究提醒:孩子需要的是這3種時光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