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字遊行.台北】寫在雅舍邊上

虛詞.無形

發布於 03月01日09:19 • 惟得  

脫去鞋子放到玄關的下駄箱,舉頭瞥見天花板精心製作的上株式御幣串,如風我飄進台北的梁實秋「雅舍」故居,彷彿隨手展閱一本翻譯的日文小說,似懂非懂。探頭看座敷,正面壁體懸掛杜忠誥重寫1940年朱錦江贈送梁實秋的壽詩,猶似用鐵管銀鉤再為梁實秋造像。梁實秋在台灣師大教學十七年,不止擔任行政工作,更不斷創作和翻譯,茶之間就展覽《梁實秋文學獎作品集》,另有他與師大互有因緣的書籍與紀念品,最矚目還是周昭明的墨寶釋文,是梁實秋翻譯《馬克白》第五幕第二場的內心獨白,琅琅上口的英語演化為龍飛鳳舞的書法,沈吟時依然低迴不已。經過廊下來到寢間,大床已經移走,改扮成書室,桌上擺放梁實秋寫作時採用的工具書和打字機,兼有文書來往和「大事記」圖表,我獨鍾情梁實秋手書的一首宋詞,用鏡框裱幅掛在左牆。我不熟悉舒亶的<虞美人.寄公度>,讀到「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兩句,心間居然湧現:「滅了吧,滅了吧,瞬間的燈火」幾句,「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亦回應「人生只不過是行走着的影子,在台上高談闊論的一個可憐的演員,以後便聽不見他了。」然而舒亶始終企盼「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不似莎士比亞,只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個傻子說的故事,說得激昂慷慨,卻毫無意義。」寢間設有押入,開闢為「關於故居」展場,娓娓道出「雅舍」的演變,歷年屋主的簡歷和紀念書稿,我滿心裝載莎士比亞和舒亶的詩詞,瀏覽屋主從日據時代到而今不斷替換,只覺得是眼前燈影。踩着木板地來到應接室,日式格窗旁,陳列「梁實秋與友人的海報、照片及通訊」,細數梁實秋與胡適、劉真、聞一多的情誼,在和式佈局裏,我體會「故人早晚上高台」的雅趣。

應接室應該是參觀最後一站,我們坐到籐椅休憩,接待員遞來梁實秋的生活相簿,追溯到1927年,梁實秋還未與元配程季淑聯婚,兩人已經在鏡頭前出雙入對,一個講學一個聽課,又週旋於親友之間。快速進帶到1974年,是梁實秋與歌影雙棲的前「上海小姐」韓菁清的艷遇,接着就是親友在梁實秋碑前掃墓的情景,彷彿用照片為梁實秋寫傳。吊詭的是,1973年梁實秋與程季淑移居美國西雅圖,梁實秋慶祝自己七十大壽,寫詞抒發對台北麵包樹的繫念,乘機吐露對程季淑的情意,「目斷長空迷津度,淚眼倚樓」的句語卻是一語成讖,翌年程季淑便因意外傷重不治,梁實秋常到墓園徘徊,追悼相處四十七年的妻子,默默把一兩個星期以來所發生比較重大的事報告亡妻,還覺得自己悼亡的淚,可以盛滿羅馬人殉葬的淚壺,並且寫了長達四萬九千多字的<槐園夢憶>,借用潘安仁、莎士比亞、鄧約翰、伯朗寧、薩克令、羅賓蒂、羅拔賓斯的詩詞追悼亡靈,同年梁實秋結識了韓菁清,次年續弦,記得吳煦斌在<海熱>裏說的幾句話:「在一切平淡、繁瑣、沮喪和憤懣之外,總有些事情讓我們律動,或是沈默傾聽。」我把相簿歸還接待員,道謝之外,不作任何評語。

步出故居,參觀尚未結束,陽光還熾熱哩!照射到雅舍外的木欄柵,一個個方框眨着眼,顯影鑲嵌在裏面的梁實秋手稿、書信和照片。其中一框寫着:「藝術的境界乃是整個人格的表現,有關他的氣質、涵養、學問。是自然而然的反映,不是要刻意創新力求突破。」忽然想起據說人生是一部大書的錢鍾書,他認為一大半作者只能說是書評家,「…不慌不忙地瀏覽。每到有什麼意見…隨手在書邊的空白上注幾個字…像中國舊書上的眉批…這種零星隨感並非他們對於整部書的結論,因為是隨時批識,先後也許彼此矛盾,說話過火,他們也懶得去理會,反正是消遣…」於是我徘徊在雅舍邊緣,讀方框裏的片言隻語,不着痕跡地反映梁實秋的精神。

每個人都會在心中搭建神龕讓大師安居,梁實秋也不例外,從寫在雅舍邊上的文字看,梁實秋心中起碼供奉梁啟超與胡適二公。不因為是同宗便對梁啟超偏愛,大師風範在<演講>的片段表露無遺,梁啟超不用底稿,依然熟極而流,時間已到,意猶未盡,還在台上磋跎數分鐘,最令梁實秋動容,卻是梁啟超對講義的一份情,唸誦《桃花扇》的詩詞,一時感觸,涔然淚下。胡適就默默把教誨寄託在寫贈學生的書法上。翻譯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與撰寫《雅舍小品》只是梁實秋的閒情逸致,真正為他掙一口鐵飯碗是教學,一晃眼就是四十年,梁實秋受到兩位大師影響,治學方法也是不動聲色,他自比一口鐘,學生若有疑問,需要扣鐘,「大扣大鳴,小叩小鳴」,學者給人的印象,每是不可攀的高牆,梁實秋倒會在高牆下開一扇門,邀請學生入屋小坐,師大的人文學社需要一個英文名字,學生嫌是小事,戰戰兢兢不敢驚動老行尊,梁實秋得悉,隨手撕掉校務處一頁檯曆紙,即席揮毫。雅舍邊上有好幾幀照片,拍攝梁實秋在課餘時間與學生互動,或者指點功課,要不結伴踏青,他都隨和應對。梁實秋最避忌趾高氣揚,雅舍邊上另有一封台大校長傅斯年邀請他任教書函,梁實秋知道他不好相遇,藉詞聽從太太的主張,寧願選擇到師大任教。演講席上,梁實秋笑稱自己是京戲正劇上演前充撐場面的跳加官,梁實秋心廣體胖,六十歲退休時在答謝同仁的宴會的留影,活像一個穿著西裝的彌勒佛。

教育的不強求也應用到日常生活,<散步>一篇,梁實秋表白散步是他每天必做的運動,健體強心,卻沒有刻意尋找蓬萊仙境世外桃源,就讓心情牽引腳步,儘管風景蓬頭垢面,而且不斷重複,每次打個照面,他都覺得眼前一亮。<喝茶>一篇斟酌的也是淡泊的情趣,不一定價高就代表好品味,先要照顧自己忠實的喜惡。一幀照片攝錄梁實秋與外孫放風箏,旁邊一段文字說把身心托付風箏,也可以像出門旅行,飛上青天,俯瞰塵寰,已經得到遠走高飛的情趣。另一段文字甚至把人生比作爬山,流盡血汗登峰造極,達到心願,但不能久留,提防削弱壯志,淺嘗輒止,還是下來,就讓躊躇滿志充當美好的回憶。梁實秋對於人生並不強求,知道幸福並非絕對,總混雜着苦難的雜質,享福需要受罪的代價,講究的還是隨緣。

梁實秋始終是注重感情的人,當初捨台灣取美國,完全因為程季淑罹患高血壓,與次女同住,方便照顧,事與願違,不出兩年,還是敵不過命運的安排。<槐園夢憶>不是矯情,從大陸到台灣,初住師大宿舍,兩夫婦同時愛上園中一棵麵包樹,七年後遷往新居,程季淑就帶走一粒麵包樹的種子,每次路經宿舍,兩夫婦總會繞道故園,探問麵包樹的安好。羈旅海外後,麵包樹就成了梁實秋的鄉愁。雅舍門外更有<燒餅油條>的節錄,梁實秋明知道燒餅油條充滿脂肪和澱粉酶,不是營養早餐,只是自小吃着長大,也就念念不忘,文中一位美籍華裔學人,每次返台,不忘運送一、二百副冷藏的燒餅油條回美國,慢慢享用,也不知道梁實秋可是夫子自道?再婚後二夫人從街外抱回一隻白貓,梁實秋封贈牠為白貓王子,以後每年為牠撰文一篇,一寫就是三年,韓菁清的出現,似乎存心毀碎他的金漆招牌。

照片可以是不可靠的說書人,雅舍門前掛一個題名「下廚做午餐」的方框,奪目是一張褪色的彩照,梁實秋站在廚房一隅洗碗碟,擺出怡然自得的模樣。底下的文字真正吐露他的心聲,妻子亡故後他依然旅居美國,每天四時起床後,女兒一家人不是上班就是上學,他孤家寡人,日間連一個聊天的對象也找不到,黃昏後女兒女婿外孫陸續回家,彷彿到來探監。梁實秋與韓菁清一見如故,應該是順理成章。

▼Follow 虛詞.無形
Website: http://p-articles.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ormless.particles

查看原始文章

《艾曼紐2024》的香港故事 | 虛詞.無形 | LINE TODAY

虛詞.無形

《青春末世物語》——所謂的「盛世」,便是「末世」的開始 | 虛詞.無形 | LINE TODAY

虛詞.無形

似破不破的晨曉——聽林憶蓮的〈破曉(I)〉 | 虛詞.無形 | LINE TODAY

虛詞.無形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