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裂孔不處理沒事?視網膜專家提醒:未及時做 1 治療,恐致視網膜剝離
43 歲的黃小姐是名文字工作者,因為太想要擺脫高達近 800 度的眼鏡,決定進行近視雷射評估。卻在檢查時,發現左眼的視網膜出現明顯裂孔,因裂孔位置不佳,恐致視網膜剝離,在醫師建議下進行了雷射補上裂孔。術後,恢復良好,也免除視網膜剝離的擔憂。
收治個案的良視眼科診所院長梁章敏醫師表示,已經進行第二次近視雷射評估的黃小姐,是透過超廣角眼底攝影,這才發現病兆。而她的視網膜裂孔並不算小,且位在眼球正上方,為視網膜剝離高風險狀況,因此,建議她盡快進行預防性的雷射治療補強。而患者也當機立斷決定盡速治療。
最後,透過全圖像引導型微脈衝雷射系統,能夠預先規劃治療範圍,再利用特殊的 577nm 波長能治療深層病變,且對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與傳統治療相比,雷射施打的速度提升,能大幅降低患者在治療中的不適感,恢復速度也更快。
視網膜裂孔無症狀,最怕突然剝離致失明
梁章敏指出,視網膜剝離常由視網膜裂孔開始,裂孔出現若沒有及時處理,很容易導致剝離。常有患者覺得似乎不嚴重,想要回去考慮,或是還來不及進行雷射,就發生視網膜剝離了。
更棘手的是,視網膜疾病發生時不會感到疼痛,位置若較為邊緣沒有影響到視線,幾乎很難察覺;反之,若影響到視線時,已經事態嚴重、有失明的危險,需要盡快就醫。
視網膜裂孔產生原因,高度近視者要當心
視網膜產生裂孔的原因,是眼球在年輕時,玻璃體與網膜十分靠近,只在週邊網膜處有緊密附著。隨年紀增長,玻璃體會液化。當液體滲入,會使原先接觸在網膜表面的玻璃體向眼球前方移動,牽扯週邊網膜,拉出網膜裂孔。
視網膜裂孔常發生於高度近視的人(因眼軸增長,網膜壁偏薄、玻璃體液化提早)、視網膜周邊退化、白內障術後及眼球外傷的人身上。此外,近距離工作時,睫狀體處於收縮緊張狀態,也會加強玻璃體對網膜牽扯出裂隙。視網膜裂孔高危險族群:
- 高度近視者
- 有家族史者
- 曾動過白內障手術拆除水晶體者
- 眼球或頭部受過劇烈撞擊
- 眼內發炎者
- 眼底檢查有周邊玻璃體視網膜退化,出現視網膜變薄者
- 另一眼有裂孔或裂孔性視網膜剝離者
視網膜裂孔治療方法,用雷射來補裂隙
梁章敏表示,若是剛開始出現視網膜裂孔,可以用雷射的方式治療,避免視網膜剝離或裂孔、剝離範圍擴大。雷射後,需 2 至 3 週後才會達到固定網膜的效果,在此之前應多休息,避免頭部劇烈晃動或過度轉動眼球。
一般來說,大部分視網膜裂孔尚未剝離時,若能及時給予雷射治療,大多數人可維持穩定;但有少數人仍因裂口過大,可能繼續剝離,造成失明危機,那就得進行手術。
一旦發生視網膜剝離,即使手術成功復原,視力往往仍會受損,萬一拖得太久或剝離範圍進入黃斑部,預後更不理想。因此,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檢查眼底,只要發現裂孔就要趕緊用雷射來補裂隙,避免失明危機。
他提醒,視網膜裂孔與剝離常發生在視網膜周邊,所以一開始很難察覺,但若眼睛出現持續性閃光、飛蚊突然增加、突發性視力模糊、黑影遮擋視線等症狀,就要立刻警覺,立即就醫。
梁章敏建議,無論有沒有過眼睛疾病的經驗,平時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有意識地留意自身眼睛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想要預防視網膜剝離的發生,日常自我有 7 原則:
- 症狀出現時立即就醫檢查。
- 高度近視患者至少一年做一次散瞳全網膜檢查。
- 糖尿病患者至少半年做一次散瞳全網膜檢查。
- 做過視網膜雷射治療或手術者,應照醫師建議定期回診追蹤。
- 過敏及乾眼症患者應就醫治療減緩眼部搔癢症狀,以免過度搓揉眼睛。
- 發生過裂孔或視網膜剝離患者,應避免頭部劇烈晃動或有可能碰撞之運動,如拳擊、籃球、高空彈跳。
諮詢專家:良視眼科診所院長 梁章敏醫師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