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補眠】暑假如何睡不「過頭」? 掌握補眠黃金法則 不打亂生理時鐘 幫助孩子在假期中恢復精神
在悠悠暑假,許多家長和孩子都打算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補眠」,把學期中累積的睡眠債還清。然而,如果補眠方式不當,不僅可能打亂生理時鐘,反而讓開學後更難適應,甚至引發「假日後遺症」。那麼,如何在暑假期間睡得好,又不會「補過頭」呢?
Photo from MamiDaily
為什麼暑假補眠會「補過頭」?
長期睡眠不足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因此補眠確實有其必要。但許多人會在假日選擇長時間賴床,一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試圖一次性補足所有睡眠。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滿足了睡眠需求,卻可能引發問題:
- 打亂生理時鐘:人體的生理時鐘由光線和規律的作息來調節。當我們在假日長時間賴床,會延後接觸陽光的時間,使生理時鐘向後偏移。這會導致晚上難以入睡,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在開學或上班前幾天,面臨巨大的調時壓力。
- 睡眠品質下降:長時間的睡眠並不等於高品質的睡眠。如果睡眠時間過長,反而可能進入淺層睡眠,醒來後感覺更疲憊,甚至出現頭痛等不適症狀。
Photo from MamiDaily
健康補眠的黃金法則
要有效補眠又不影響健康,關鍵在於「適度」與「規律」。以下提供幾個黃金法則,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健康的暑假睡眠習慣:
彈性但不混亂的作息
雖然暑假可以放寬作息,但建議不要讓起床時間晚於平日的1.5至2小時。例如,平日早上7點起床,假日最晚可延至9點。這有助於維持生理時鐘的穩定,避免開學後難以調適。
善用午睡 但要控制時間
午睡是補足睡眠債的有效方法。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建議控制在20至30分鐘。這段時間足以讓身體獲得休息,進入輕度睡眠狀態,恢復精神,但又不會進入深度睡眠,避免醒來後感到昏沉,影響晚上的入睡。
睡前放鬆 避免電子產品
睡前的儀式感對於優質睡眠非常重要。在睡前一小時,應避免使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因為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品質。可以改為閱讀紙本書、聽輕音樂、泡澡或與家人聊天,幫助身心放鬆。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
確保臥室安靜、黑暗且溫度適宜。拉上遮光窗簾,避免光線干擾,同時保持室內通風,提供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於進入深度睡眠。
早晨接觸陽光 維持生理時鐘
起床後,拉開窗簾讓自然光線進入,或到戶外散步15分鐘。陽光是調節生理時鐘的最強大信號,能有效抑制褪黑激素,讓身體知道「該清醒了」。
晚餐不過量,睡前不運動
晚餐吃得過飽或太晚,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睡眠。此外,睡前進行劇烈運動會使身體處於興奮狀態,不利於入睡。建議在睡前2至3小時完成用餐和運動。
Photo from MamiDaily
家長與孩子共同調整
暑假補眠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家長也應以身作則,與孩子一同調整作息。家長可以:
共同制定作息表: 與孩子一起討論並制定暑假作息表,讓他們有參與感和自主權,更能遵守約定。
多安排戶外活動: 白天多安排戶外活動,讓孩子消耗體力,接觸陽光,這不僅有助於晚上入睡,也能豐富暑假生活。
耐心溝通,理解需求: 理解孩子想放鬆的心情,同時也要耐心解釋規律作息的重要性,避免因為作息問題而引發親子衝突。
總而言之,暑假是讓身心喘息的好機會,但健康的補眠方式應是「規律」而非「隨意」。透過上述方法,家長和孩子都能在假期中獲得充足的高品質睡眠,以最佳狀態迎接新學期的挑戰。
Text:Mami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