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把減半成人藥當兒童藥 家長自當醫師 三歲童混吃險出事
天氣入秋微涼,也是感冒旺季。尤其孩子生病,家長總是心急想讓症狀快點好,但小心不當用藥可能讓愛變成傷害。國泰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勇全提醒,兒童用藥不是成人藥的縮小版,許多家長誤信成人藥減半就是兒童劑量,或見病情未改善就自行加藥,恐導致劑量過高、重複用藥甚至副作用發作。陳勇全近期就收治一名3歲男童,因父母混餵兩種感冒藥而出現走路不穩、嗜睡等症狀,所幸及時就醫才化險為夷。
夜裡咳不停 爸媽混餵兩種藥險釀禍
3歲的小恩因咳嗽、流鼻水就醫,醫師已開立適合幼兒的藥物並叮囑依指示服用。沒想到夜間孩子咳得厲害,媽媽想起家中還有成人感冒藥,便將藥片切半餵食。隔天爸爸又加餵一瓶兒童感冒糖漿,導致小恩出現昏昏欲睡、走路不穩等重複用藥副作用。所幸回診後陳勇全建議立即停藥,並監測心電圖與生命徵象,孩子才平安無事。
陳勇全指出,這類情況在門診並不罕見,「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快點好,結果反而造成劑量重複或副作用。」
常見錯誤用藥行為
陳勇全提醒,以下幾種家長常見行為都可能導致用藥風險:
- 誤以為成人藥減半就是兒童劑量
- 為求退燒過快而過度給藥
- 症狀好轉就自行停用抗生素或過敏藥
- 留下未吃完的藥下次再用
- 一有發燒就立刻餵退燒藥
這些行為都可能導致藥效不穩、劑量過高或中樞神經副作用,甚至延誤治療。
兒童正確用藥 家長留意五大能力
兒童並非「迷你版的大人」,他們的吸收、代謝、排泄能力及皮膚通透性都與成人不同。新生兒肝腎功能僅約成人的20%至40%,對藥品反應更敏感,因此家長應注意五點,確保孩子用藥安全:
- 做身體的主人
遵守「五不原則」: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不買來路不明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不隨意推薦他人用藥。並使用兒童專用的量具與餵藥器,依體重、年齡精確給藥。 - 清楚表達身體狀況
就醫時告知醫師孩子的過敏史、家族疾病、目前服用的中西藥及保健品,避免成分交互作用。 - 看清楚藥品標示
領藥後核對姓名、年齡、藥名、用法及注意事項,並檢查外觀與數量是否正確。 - 清楚用藥方法與時間
液劑最適合幼兒,可用少量果汁調味,但避免與主食或牛奶同服。若藥品標示需搖勻或冷藏,請確實遵守。嘔吐在半小時內可補服,超過半小時則不需再補。 - 與醫師、藥師作朋友
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醫護與家屬共同守護,才能確保用藥安全。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