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淡增持|滙豐因一個「平」字私有化恒生 你信?|令兌衷
滙豐控股(005)宣佈計劃以千億元資本(每股作價155元)私有化恒生銀行(011),借若干KOL描述為對香港金融市場的重大投資,並試圖以財務穩健性、市場信心等理由為其辯護,但細心睇,這項交易的動機、影響及合理性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處,加上股價走法根本不似一般私有化。再大隻股份都要跟市場定律,除非機制失效,交易公布當日恒生股價開市沒理由不一升到位、跳至150元水平,而是低開但又一度「搶凸」到168元。邊個質低開市價?又明知輸錢都搶貨?單純話交易是貴在一個「平」字,你信?
將交易說成是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大投資,根本忽略了滙豐的真正動機可能更偏向集團內部資源整合,而非對香港市場的長期承諾。滙豐作為一家全球性銀行,其資本配置決策更多基於全球戰略,而非單純看好香港。事實上,滙豐近年來在亞洲以外市場的擴張(如中東和歐洲)顯示其重心並非完全放在香港。將私有化簡單等同於對香港的「信心投票」過於樂觀,可能掩蓋滙豐試圖通過收購減弱子公司獨立性、集中控制權的意圖。
千億元資本的投入並不保證對香港經濟的直接正面影響。資金主要用於收購現有股東的股份,很大一部份可能流向海外投資者,而非直接注入香港實體經濟。因此,稱這項交易為「香港的重大投資」未免誇大其詞。反而也可以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分拆私有化恒生後的滙豐香港),或可能會犯一個很大的險,要預先幫手轉移所謂商業房地產市場所埋下的百億噸「債彈」。而且煞有介事地定下九個月(三季不回購股份)的時間表。
有支持私有化聲音指出,滙豐的CET1比率在事後僅下降1.25個百分點,仍遠超《巴塞爾定III》的4.5%要求,且可通過盈利恢復至14%至14.5%。然而,這種論述低估了資本比率下降的潛在風險。在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下,地緣政治緊張、利率波動(出年分分鐘又話減錯息),銀行需要更高的資本緩衝來應對潛在衝擊。1.25個百分點的下降可能削弱滙豐在危機中的抗風險能力,尤其考慮到其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需承擔額外的資本要求。
這項交易的好友是忽略了資本緩衝的實際用途。銀行的高資本比率不僅是用來滿足監管要求,更是用於應對意外損失或市場動盪。千億元私有化,實際上,是將原本可用於抵禦風險的儲備轉向一項回報高度不確定的投資。恒生作為滙豐在香港的核心資產,其業務高度依賴本地經濟,若香港市場出現波動(如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滙豐的整體財務穩定性可能受到更大影響。此外,1.8倍的PB更像是IR歌紙,問題是你同系又同牌,又如何跟境內收購境外、無牌搶奪有牌的溢價併購去比較?
有種奇怪說法稱滙豐若不看好香港和恒生,便無需進行這項投資。這種邏輯是複雜簡單化。滙豐的動機更可能是為了消除恒生作為上市公司的獨立性,減少監管和股東壓力,並將恒生的資本及現金流(私有化101)完全納入集團控制,而非純粹看好香港的未來。外間假設滙豐能迅速通過盈利去修復資本比率,更是過於樂觀。恒生的盈利能力近年來受到香港整體經濟放緩和內地房地產市場風險的影響,而滙豐自身也面臨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資本恢復的速度可能不似預期。
有人嘗試否認試圖掩蓋恒生的壞賬問題,稱恒生財務已併入滙豐報表。但這並不能排除滙豐通過私有化減少恒生財務透明度的客觀可能性。作為上市公司,恒生需獨立披露財務狀況,接受市場和投資者的監督;私有化後,恒生的財務細節可能不再用同一口徑公開,滙豐可更靈活地管理其資產負債表。若恒生存在潛在壞賬風險(如本港寫字樓相關貸款),私有化可能讓滙豐更容易在集團層面埋藏,而非公開應對市場質疑。
至於有指私有化可能涉及員工變動,認為這是銀行業「適者生存」的正常現象。但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且忽視了對恒生員工的實際影響。恒生作為一家以香港為基地的銀行,其員工隊伍就是「陀地」,許多人可能難以適應滙豐全球化的運營模式。滙豐的技術投資和新市場擴張未必能為恒生員工提供足夠的替代崗位,裁員或職位調整可能引發不滿和人才流失,對恒生的長期運營能力構成挑戰,地方金融地方智慧。
恒生客戶好難不擔心,保留獨立品牌並受益於滙豐的全球網絡,有誰可以確保私有化後的整合完全無運營上的不確定性?例如,滙豐若推動恒生採用其技術平台或產品,這可能導致短期內的服務中斷或客戶體驗下降。此外,資源分配亦可能更傾向於全球業務,而非本地客戶需求。滙豐的網絡優勢對普通零售客戶的實際價值有限,很多老客戶更關心本地化服務的穩定,而非跨境金融產品。
有市民因取消恒生戶口被指是「笑話」,講真他們的擔憂並非毫無根據。私有化可能導致恒生於滙豐系內的優先級下降,過渡期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影響客戶信心。選擇取消戶口是對風險的理性反應,而非單純恐慌。客戶這樣想有幾出奇?最慘的反而是,恒生小股東很可能也是滙豐小股東,投票到時兩面不是人,帶點投資精神分裂,再難套戥環球增長同地方高息,不似得KOL吹奏般一面倒是好,其實是一場零和遊戲,恒生短期cash out但滙豐長期price in。
令兌衷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