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新西聯網夥伴計劃 助非本地培訓醫生更好適應
為協助非本地培訓醫生適應香港環境,新界西醫院聯網去年4月推出「夥伴計劃」,安排參與計劃的醫生到任前到部門短期臨床觀摩;計劃亦會為他們配對一至兩個現職醫護人員,提供生活及工作上的支援,每次為期三個月。
新界西醫院聯網指,目前有4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於聯網內服務,其中27名參與計劃,當中18名提供中長期服務,其餘9名是大灣區短期交流醫生,亦有28位夥伴,包括現職本地醫護、醫療人員及有數年本地工作經驗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等。
內地醫生來港憂租務及子女入學 獲夥伴建議及鼓勵
參與計劃的新界西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駐院醫生陳壯源,在內地受訓並取得執業資格,之前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工作12年,到今年2月加入醫管局,他說在深圳一直採用中文醫療文件、並以普通話交流,來港後要重新適應,包括醫療文件普遍使用英語及簡寫。
同一聯網麻醉科及手術室服務部顧問醫生吳鋒奇擔任他的夥伴,當時他鼓勵陳壯源說,兩、三星期內就會適應,因為每日都重複同樣的文書工作,「當時他最需要信心,令他感覺有同路人一齊行。」同時計劃亦安排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帶領他熟悉工作流程,最終陳壯源在兩個月內大致適應工作環境。
陳壯源又指,初來港時感到焦慮,始終要由零開始適應文化,又關注來港後的租務問題及子女的入學選擇,但夥伴非常熱心,針對如何申請學校及選擇居住地區方面提供建議,形容是超乎預期的支援。
吳鋒奇:受自身經歷影響 期望支援新來港醫生
本身在英國就讀醫學院及受訓的吳鋒奇同時是計劃策劃人,在2021年回流香港,兩年前觀察到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數日益增加。他說作為過來人,明白適應新環境、文化及生活都需要協助,因此受邀擔任策劃人時就答應承擔職務。他舉例指,本地醫生通常用姓氏及職位互相稱呼,不習慣他使用英文別名自我介紹,但後來文化亦逐漸有轉變。
吳鋒奇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不同國家受訓,而背景、年資相異的醫生到港時的關注亦不同,因此會盡量配對一名醫生給對方,並考慮專科、語言選擇合適的夥伴。而不少非本地培訓醫生在參與計劃受助後,亦加入成為夥伴的一份子,為新來港醫生提供支援。
醫管局近年起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截至上月底,一共有245名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醫管局工作,超過一半在英國取得醫學資格,在中國或澳洲取得資格則分別有15%及13%,另外有76名醫生參與交流,近60名來自大灣區及上海,其餘來自馬來西亞、英國及菲律賓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