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10/1 世界蕁麻疹日!醫師解析蕁麻疹原因、症狀、診斷、治療、日常保健

Heho 健康(台灣)

更新於 10月01日02:05 • 發布於 10月01日04:05 • 黃慧玫

每年的 10 月 1 日是世界蕁麻疹日(Urticaria Day),今年度關心的主題是「未被滿足的需求及其解決之道」(Unmet Needs: The Path Forward for Urticaria)。一同來認識這個似乎熟悉,卻又不是那麼瞭解的疾病吧!

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未被滿足的需求中最為重要的應該是:「病友及醫師對於疾病成因的不夠了解,以及對於治療方式的不夠熟悉,使得疾病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

認識蕁麻疹的典型症狀

卓雍哲指出,蕁麻疹的主要表現是皮膚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膨起紅疹(風疹塊),這些紅疹可能集中於身體某個部位,也可能遍布全身,且通常會劇烈搔癢。這些紅疹有幾個特點:

  • 短暫性:個別風疹塊持續的時間,短則 30、40 分鐘,長則半天至 1 天,多半則是在數小時內消退,不留痕跡,但可能反覆發作。
  • 遷移性:疹子可能在不同部位出現,剛剛還在手臂,過一陣子可能出現在腿上。
  • 可能伴隨血管性水腫:部分患者會合併嘴唇、眼皮或喉嚨明顯腫脹,這種情況較為危險,需要特別注意。血管性水腫消退的時間一般較長,可長達 1 至 3 天,除搔癢外亦可能伴隨疼痛感。

慢性 V.S 急性蕁麻疹的差異

卓雍哲強調,上述皮膚症狀反覆發作、持續存在超過 6 週,即為慢性蕁麻疹;反之,短於或等於 6 週為急性蕁麻疹。雖然急性與慢性蕁麻疹是以時間為區隔,但常常其成因大不相同。

急性蕁麻疹多半為過敏反應,可能與特定因素有關,如食物、藥物、感染等,但實務上有時不易釐清;慢性蕁麻疹則是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皮膚中過度活躍的免疫細胞,可以被許許多不同的因子所誘發,使得症狀反覆出現。

此外,慢性蕁麻疹可再依特定誘發因素之有無,進一步區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與慢性誘發性蕁麻疹(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CIndU)。

卓雍哲提醒,其中部分慢性蕁麻疹之患者除皮膚免疫異常外,尚可能同時有全身免疫系統或內分泌之異常,不可輕忽。

蕁麻疹的診斷與檢查

大多數蕁麻疹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與臨床表現即可確立,尤其是急性蕁麻疹,通常不需要額外檢查,卓雍哲說,但慢性蕁麻疹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視狀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考慮是否合併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內分泌疾病:這時需要安排抽血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功能異常。
  • 懷疑患有慢性誘發性蕁麻疹:如冷因性或熱因性蕁麻疹、皮膚劃紋症、膽鹼性蕁麻疹等,需要經由特殊的測試方可確認。

蕁麻疹的治療與日常保養

慢性蕁麻疹的治療有一定的共識及指引。第一線用藥為長效型非嗜睡性抗組織胺藥物,從標準劑量開始,可依照控制的狀況加量使用,最多可至 4 倍劑量;第二線藥物則是抗 E 型免疫球蛋白生物製劑(anti-IgE antibody),此藥物多半可為慢性蕁麻疹病友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若依然無效,則第三線可考慮使用免疫調節藥物。

卓雍哲呼籲,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為「切勿過早減低治療劑量或中斷治療藥物」,慢性蕁麻疹為一皮膚慢性疾病,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將過度活躍的皮膚免疫系統,逐步調整回正常之狀態。

除藥物治療外,避免環境中可能的惡化因素、盡量減少壓力等也是重要的一環。環境中的惡化因素很多,如刺激性的食物(辛辣、酒精等)、悶熱的環境,常常會加重症狀,應盡可能減少;壓力、作息等因素,常常也會左右蕁麻疹的治療反應,盡可能地調適與排解,維持規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蕁麻疹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更好的改善。

卓雍哲指出,蕁麻疹是一個造成嚴重不適及生活困擾之疾患,尤其是慢性蕁麻疹需要長期的治療與觀察。透過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及對於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諮詢專家: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卓雍哲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獲取更多健康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紅、腫、癢好不了?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因、治療、迷思

Heho 健康(台灣)

如何擺脫慢性蕁麻疹?專家:掌握「三要、一不」, 奪回生活主導權

Heho 健康(台灣)

慢性蕁麻疹 3 症狀竟會致命!醫:避開生活 4 雷區遠離復發危機

Heho 健康(台灣)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