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術後痛別再忍!可能是神經痛 醫教1招揪根源阻斷 找回生活品質
「乳癌開刀半年了還在痛,吃止痛藥也沒效,我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48歲林小姐術後一直感到胸口、腋下持續抽痛,甚至像電到一樣麻刺。求診後才發現是「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作祟。台北慈濟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施秉成醫師表示,這種因手術引起的慢性疼痛,可能讓病人陷入長期失眠、情緒低落的惡性循環。施秉成提醒,只要透過神經阻斷治療,有機會找出根源並有效緩解,讓生活重新回到正軌。
手術過了還在痛?問題可能是神經
所謂「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是一種常見於乳癌手術後的慢性神經痛,發生部位包括胸部、上臂與腋下,痛感多為刺痛、灼熱或像電擊般不舒服,通常會持續超過三個月。
施秉成說明,這種疼痛並非一般傷口癒合痛,而是神經本身出了問題,可能伴隨感覺異常、過度敏感或局部麻木。根據國外文獻,這類慢性疼痛的發生率高達20~65%,遠高於一般手術後的3%。
哪些人是高風險族群?這幾類患者要特別留意
乳房切除後疼痛好發於下列幾種族群:
- 年齡在40~50歲以下的女性
- 有接受腋下淋巴廓清手術者
- 術前已有明顯疼痛或術後止痛不佳者
- 本身有焦慮、憂鬱傾向
- 肥胖與遺傳因素也有可能影響
這些因素會影響手術後神經的恢復與疼痛閾值,容易演變成慢性神經痛。
慢性神經痛怎麼來?原來是這3種病理機轉
施秉成指出,乳房切除後疼痛的成因相當複雜,可能來自以下幾種機轉:
- 神經再生性疼痛:神經未直接受損,但持續被過度刺激,導致大腦放大痛覺訊號。
- 神經病變性疼痛:神經遭到直接破壞,產生異常放電,造成劇烈疼痛,甚至像截肢者的「幻肢痛」。
- 感覺性疼痛:因手術後筋膜緊繃、疤痕沾黏導致神經受壓迫,引發慢性痛感。
此外,也不能排除慢性發炎或心因性疼痛因素夾雜其中。
神經阻斷術找出痛源,也能成為治療利器
對於懷疑是神經損傷導致的疼痛,施秉成建議可考慮「超音波導引的神經阻斷術」。治療方式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到特定神經區塊,若短時間內疼痛緩解,便能確認病因。
部分患者在診斷性注射後疼痛就獲得緩解,無需長期服藥。若疼痛反覆發作,也能進一步考慮「電燒治療」,療效可維持約半年,必要時可再次施作。
術後痛不等於正常!控制疼痛才是預防關鍵
雖然年齡、基因、手術方式等風險因子難以改變,但術後的疼痛控制可以掌握。施秉成提醒,建議乳癌患者在手術前後就積極與醫師討論疼痛管理方案,必要時及早介入神經阻斷療法,避免急性疼痛轉變為慢性神經痛。
如果術後超過三個月仍感到局部抽痛、麻刺或灼熱感,甚至影響情緒與睡眠,應盡早就醫,轉介至疼痛專科門診評估治療。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