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希克新展聚焦情感 借藝術家之眼 透視時代變遷
【明報專訊】如果說眼睛是反射心靈的一面鏡,透過圖中這些眼,你能望見哪些來自內心的情感?是快樂、感傷或平靜,還是焦慮、質疑與驚奇?抑或以上皆非,你有你自己的解讀?
這些都是展覽「M+希克藏品:心靈圖景」(M+ Sigg Collection: Inner World)中出現的眼,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接受本報專訪時說,就算身處同一時代,不同人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此刻望着同一件藝術品,不同人看見的情感也不同,因此是次展覽以「情感」為線索。透過「對時代變化更加敏感」的藝術家之眼,可以看見千禧年前後怎樣的中國?
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的名字,與中國當代藝術的命運緊密交織。自上世紀90年代起,他有系統地收藏中國藝術,涵蓋自1979年至2012年初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藏品跨越畫作、裝置、錄像等各種媒介,幾乎以一己之力構建了一座中國當代藝術視覺史詩庫。2012年,他將收藏的絕大部分捐給M+,表示希望「以這個特定時期的中國實驗藝術作參考史料,成為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紀錄」, 並且通過藝術「提供針對這段歷史明確清晰的見解,同時也對這個歷史的批判性反思秉持開放的態度」。
社會變革 樂觀中見矛盾
過去,M+曾展出「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M+ Sigg Collection: From Revolution to Globalisation),以社會背景與時間為序,探討由1970年代初至今的中國文化發展;亦有展覽「M+希克藏品:別傳」(M+ Sigg Collection: Another Story),用視覺藝術反映1990年代轉型與發展的社會中,藝術家對文化身分的思考與對時代的困惑。是次展覽則以情感為主軸,聚焦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策展人武漠說,這是希克收藏的最後10年,也是中國經歷社會變革,整個世界步入新世紀的重要時間段。「總的來說,這段時期中國和世界都相對樂觀。中國愈來愈深入參與到全球化中,這個過程有一些重大事件作為標誌,例如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獲得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的資格等。」武漠說,這些激動人心的事件,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實際上增強了中國的樂觀情緒」。
但在希克眼中,社會轉型帶來的不止是樂觀,還有因消費主義盛行而衍生的問題,「其實我們早已可以看見消費主義正逐漸融入中國社會,在1979年改革開放時已經展開;但當我們能在街頭巷尾、在民眾的互動間看到時,這種影響已經無處不在」。希克認為,消費主義的影響「花了近10年,甚至整個80年代」才得以顯現,並真正對中國社會帶來改變。然而,「共產主義和金錢,似乎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因此有些人對此避而不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彷彿身處兩個世界—— 一個非常喧鬧,一個非常安靜;它們同時存在,但一個佔主導,一個相對佔較小部分」。
當兩個世界匯集在同一個社會,矛盾與割裂就此誕生。武漠說,藝術家是對社會變化更為敏感的人群,「他們雖然可能無法解決社會的某些問題,但他們能做的是用視覺的方式來呈現這些變化,並在藝術作品中以創造表達出來——這種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正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武漠認為,社會變化激發了藝術家的情感,文化符號則成為藝術家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展覽「塑造情感」部分,有來自藝術團體陽江組合的作品《書法花園》,3名定居廣東陽江的藝術家鄭國谷、陳再炎和孫慶麟以傳統書法為靈感,將水墨畫中常常出現的桃花源景色化作裝置藝術,假桃花樹、木質假橋,橋下還有條潺潺流動的「河」,仔細看原來是揉皺的紙與布堆砌成河,放在電動裝置上營造流動效果。一旁還有陽江組合的作品《瀑布》,藝術家將蠟砌在紙上,似是凝固的雕塑,卻又令人聯想到流動的瀑布。
「陽江組合的主要藝術實踐是以非常自由的方式作書法,這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武漠解釋,陽江組合所在的廣東陽江與香港距離不遠,在過去「並不是一個具有成熟的藝術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城市」,但在千禧年前後,大量來自香港、台灣的流行文化進入華南地區,臨近香港的陽江亦受到影響,眾多新商品、文化產品進入陽江。因此,在創立於2002年的陽江組合作品中可以見到當時香港和台灣流行文化的痕迹,「他們的作品中引用了很多來自香港電影或電視的流行文化元素,他們甚至將六合彩融入書法中」。新文化對舊傳統造成衝擊,書法也不例外。武漠說,在傳統意義上,「書法代表着高雅文化和文人文化」,但陽江組合卻將書法變成一種自由而充滿趣味的創作元素,人人都可走上假橋,踏入那片「桃花源」,「他們重構了社會對書法的看法——曾經書法被視作高度精英的文化,現在卻成為了可接近的媒介」。
按情感劃分 展品分佈不同房間
199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經濟發展與大量文化的湧入,希克形容,「這是個非常強大的時期」;展覽卻未圍繞時間展開敘述,而是將38名藝術家的作品按照情感劃分在展廳不同房間,希克建議觀眾逐個踏入房間,感受藝術品與隱藏其後的情感,「跟隨展廳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藝術家是如何受到社會轉變的影響。他們之所以擁有這些情感,是因為社會在那一刻發生了什麼」。
社會發生了什麼?又令藝術家產生了哪些情感?出生於河北的畫家常徐功1994年搬到北京,眼見經濟發展帶來的城市化使不少農民一夜暴富,成長於農村的他創作一系列與農民有關的作品,如《美元系列》中用色彩艷麗的刺繡將農民的頭像放在美元之上——展覽將他的作品放在「快樂」單元,愉悅背後,還有對消費文化盛行的隱憂。2003年,「非典」(SARS)給中國社會帶來衝擊,版畫家方力鈞創作木刻版畫《非典》,巨幅作品上,無數橘黃色的人頭張着黑色的眼和嘴——似咆哮,又似哭泣,有吶喊,也有恐懼。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盛事引來舉國歡慶,也引來藝術家趙半狄的焦慮,他在2005年創作的錄像作品《半狄2008》中舉起塑膠製的奧運火炬,奔跑在北京大街小巷,穿越菜市場與霧霾。
希克:是次展覽並未受審查
提起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總有些「敏感」的日子繞不開;提起希克藏品展,也總有個話題避不過——審查。早在M+宣布將舉辦希克藏品展後,坊間便有各種討論。有議員質疑部分藝術品有違反《國安法》之嫌,亦有媒體憂心展覽會否受到審查。早前「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中多幅隱喻六四事件的作品被撤換,亦引發坊間對藝術審查的質疑。被問及會否擔心藏品受到審查,希克回答,「當然,我隨時都會擔心」。他解釋,自己的收藏關於中國,曾在美洲、歐洲等不同地方展出,但卻從未在內地展出,「因為始終面臨某種形式的審查,禁忌也總在發生變化」,至於中國當代藝術面臨的審查現狀,「如果我們只關注可以展出的內容,那麼我們必須意識到,曾經有些時刻我們可以展出更多」。但他強調是次展覽並未受到審查,也未將「是否涉及敏感議題」納入選擇作品及藝術家考量,「我們不需要在現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公眾會有什麼反應」。
歸根結柢,藝術是否能夠有效記錄社會變遷?希克毫不猶豫地回答,一定可以。他說:「或許我們可以讀100本書來探討同一個主題,但大家都會因此而昏昏欲睡;藝術卻生動而有影響力,並且觸及更深的層面。」在他眼中,書本中的內容需要用智力去處理,但藝術帶來的體驗更直接,「藝術是反映社會變化的鏡子,雖然無法完全覆蓋,但可以在我們所能控制的有限空間內呈現」。他補充,過去的兩個「希克藏品展」要求觀眾「必須要有一定的政治背景(知識)才能理解」,但這次的展覽「關乎情感,你會立刻明白」。
儘管觀眾的視角與情感會有所不同,藝術家在特定時代下產生的情感也未必能夠全然傳遞給觀眾,但希克堅信「藝術中批判的力量」。「例如我是一個老白男(old white man),而你是一個年輕女性,正如人們所說,我們看到的事物非常不同,感興趣的事物也非常不同。」希克笑着對記者說,「但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那個時代、那個社會所傳遞的振動」。
「M+希克藏品:心靈圖景」
日期:現正展出
時間:周二至四及六、日上午10:00至晚上6:00;周五上午10:00至晚上10:00;周一閉館
地點:九龍博物館道38號西九文化區M+
文:王梓萌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