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董事長:美保險業恐醞釀潛在系統性風險 欠有效監管
瑞銀集團董事長凱萊赫(Colm Kelleher)認為,歐洲銀行業監管相當嚴格,導致大量金融產品被迫轉移到影子銀行領域,但他們卻未受到同樣監管標準,冀當局兩者統一;他建議,監管機構應適度放寬監管,支持銀行動用更多資本,向實體經濟提供信貸,又稱讚美國財政部「向正確方向發展」。
凱萊赫在香港出席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提到,美國保險業恐在醞釀潛在系統性風險,由於當地保險業由各州份分別監管,而非由聯邦統一監管,缺乏有效監管。現時保險業出現大量如2007年次按危機時的評級機構套利現象,大量小型評級機構迅速崛起,「只是為了在投資合規上符合規定」。
目前國際間監管標準不一,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屬性需要統一監管標準,否則容易引發市場失衡。他稱,國際間去中心化金融(DeFi)與穩定幣領域存在監管空白,部分穩定幣發行者更未受嚴格監管,擔心監管失衡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同席同一場合的滙豐控股(00005)行政總裁艾橋智指,銀行間有防犯金融犯罪的基本責任和原則,但去DeFi領域則完全不受監管,匿名支付使金融犯罪規則難以執行,雖然香港已着手進行監管,但對全球而言仍是主要挑戰。
同時,各地對銀行資本監管規則《巴塞爾協定三》最終方案的解讀有很大分歧,不利全球金融穩定,金融市場本質上是國際性的,若業界不遵守相同的規則與標準,或會構成風險集中的風險。
人工智能(AI)領域投資方面,General Atlantic主席兼行政總裁William Ford表示,AI對經濟體系的重塑影響深遠,惟投資回報期可能長達10至20年,短期更存在「過度估值」現象;儘管目前已投入十幾萬億美元資金,「但市場很難快速誕生真正的贏家與輸家」。他強調,AI投資需立足長遠,類似當年互聯網產業的培育過程,需經歷時間沉澱才能收穫成效。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