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動畫新作 張小踏:導演無法取代
【明報專訊】浮世以外,在極夜盡頭可會迎來極光?2021年憑動畫《極夜》入圍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張小踏,除了在入圍「動畫界奧斯卡」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將在11月公映的香港動畫電影《世外》中擔任美術總監,近年還以AI(人工智能)輔助製作了新動畫《極光》,今期邀來既是動畫導演、插畫師,也是大學講師的她,講解AI輔助的實效,靠賴AI又能否刀仔鋸大樹?
張小踏說《極光》主題與《極夜》不同,故事講主角遇到一個和自己外貌一樣的人,最後找到對方後才發現兩人的各種不同,更抽象地探討「折射裏面的自己」及世界的可能,也談靈魂相遇。雖不是故事的續集,卻是「張小踏的續集」。
長約13分鐘的《極夜》由包含5名動畫師在內的團隊耗時約年半創作,本次15分鐘的《極光》雖加入AI輔助,由構思劇本到完成動畫卻也用了近兩年。人手不減反加,除約10名動畫師外,又加設AI部門以支持動畫團隊。張小踏笑言自己通常要至少一年思考劇本,本次在參加第二屆「明日動畫-人工智能輔助動畫製作支援計劃」前已大致完成劇本,連同作畫、分鏡等動畫製作工序則在一年內完成。張小踏說以往學動畫時網上已有不少例子參考,今次用日新月異的AI輔助創作是邊學邊試,也似和它一齊成長,要一直看教學才能跟上其發展。
張小踏坦言AI未發展到「撳個掣就幫你做咗」,本次主要集中用以輔助前期工作與背景製作,生成的圖像也是用來參考居多,過程始終需要動畫師控制,類近於用ChatGPT「寫文」後也不能直接取用,必須加上自身看法。但她指AI在繪製視覺概念圖(concept art)上很有幫助,「平時畫一張圖最快都要半粒鐘,AI 1分鐘就可能已經有10張圖畀你」,好像有個畫畫很厲害的助手,例如打關鍵字便可生成不同的吃飯樣子,為創作帶來不少新想法。《極光》中不少背景與香港舊區街景相關,張小踏說AI產生的這類圖像相對理想,只是角色動作大多仍以手繪完成。嘗試過用AI處理跑步等重複性動作,但仍「一睇就知道係AI」,或做動作的正、側面樣子有所不同,雖做到約七成,但仍未符合她的要求,只是一年多已看到AI成長飛快,感覺到將來會做到理想效果。
傳統動畫有導演、分鏡師和動畫師等職位的分工,AI會否改變此生態?張小踏認為AI暫時只能「輔助而唔會取締」,不過遙觀未來,動畫師人數可能因而減少。而相對類近3D的畫風,自己的畫風靠近手繪,也未如宮崎駿、Pixar等有太多數據借AI學習,暫時取代不了。她又指導演一職無法取代,「動畫我覺得最難嘅就係什麼叫啱定錯」。「出嚟動作咩叫好定唔好」、「點決定多快多慢」,都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做,需要經歷動畫訓練的人才懂得下決定。
《世外》全球大獲好評,香港動畫會否迎來小陽春?AI又會否成為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關鍵?張小踏說AI成熟各地同樣受益,香港動畫產業真正的發展難處在於香港人工相對貴,成本較其他地方高。工作機會缺乏,人工不高,自然便難以留下人才,如年前Anson Kong(江𤒹生)《信之卷》動畫MV相當成功,但也未必能帶來關鍵轉變。張小踏說如今大家重視《世外》,正因大製作就自然有不同的人參與,可以養育不同人的成長,起碼會有junior(後進)、有senior(資深者)。張小踏寄望《世外》能成功、避免虧蝕,才有一定投資者讓下一套大製作出現,就像港產片出現王家衛一樣,令香港動畫可以被國際看見。說回AI,張小踏說它只是一個工具,「𠵱家多咗支刀,但支刀可以鋸到咩就靠你」,更加重要的是怎樣做一部好的作品。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