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口臭!舌苔厚、牙周病恐讓胰臟癌風險高三倍 洗牙、不熬夜、戒糖菸趕壞菌
「我早上起床嘴巴都有怪味,舌苔厚,牙齦還容易出血,這樣正常嗎?」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說這是他在門診中常聽到的提問。很多人以為這些只是小毛病,頂多與牙周病有關,但一篇2025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的研究,卻讓我們重新審視「口腔」與「胰臟」的關係,嘴巴裡的菌相變化,竟可能與胰臟癌風險上升有關!
研究揭示:口腔壞菌越多,胰臟癌風險高出三倍
胰臟癌被稱為「癌中之王」,五年存活率僅13%,往往發現時已是晚期。我們知道抽菸、糖尿病、慢性胰臟炎會增加風險,但這些只能解釋三成的病例。那其他七成從哪來?這項大型追蹤研究分析超過12萬人的口腔樣本,找到了線索——口腔微生物。
研究中,特定牙周病菌如牙齦卟啉單胞菌、節點棒狀桿菌、微小副單胞菌,以及口腔真菌中的熱帶念珠菌都被發現與胰臟癌發生率顯著相關。
這些細菌會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改變胰臟細胞代謝與免疫環境,長期累積,可能促進癌化。
口腔與胰臟 被忽略的隱形通道
張家銘說這些壞菌不但會在牙齦裡作怪,更可能透過血液或淋巴循環,慢慢移動到胰臟,引起局部慢性發炎,像是在體內默默埋下「炸彈」。這條從口腔到胰臟的「細菌之路」,過去幾乎沒人注意。
研究更設計出「微生物風險分數」,發現壞菌越多、分數越高,胰臟癌風險上升超過三倍。張家銘表示結果讓他非常震驚,也提醒要開始更有系統地觀察病人的口腔狀況。
張家銘醫師建議:四個日常習慣,截斷壞菌之路
這項發現不只是學術研究,更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想守住胰臟健康,從「口腔」開始最有效:
1. 牙齦出血、口氣變重別輕忽
牙周病不只是牙齒問題,它其實是一種慢性發炎。若刷牙會流血、口氣變重、舌苔厚,都是壞菌過多的警訊。別再以為「年紀大正常」,那是身體提出的警訊。
2. 壞菌最愛三件事:糖、菸、熬夜
糖是壞菌的養分,抽菸會破壞口腔黏膜防禦力,熬夜會減少唾液分泌、影響自然抗菌力。這三者合起來等於幫壞菌鋪紅地毯。試著戒糖、菸、多睡,觀察口腔是不是變清爽了,與腸胃也舒服了。
3. 多吃天然抗菌食物
綠茶、蔓越莓、優格、泡菜等含多酚或益生菌的天然食物,能幫助好菌重建平衡。每天一點點,能穩定口腔與腸道菌相。
4. 每半年洗牙,幫身體掃毒
別等牙痛才看牙醫,那是壞菌已經入侵深層牙周組織了。固定洗牙能清除深層菌斑,對預防全身發炎很關鍵。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或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更該定期檢查。
預防的起點,其實就在嘴巴
張家銘強調,身體不會突然生病,它早就透過舌苔、口氣、牙齦出血等小信號提醒我們。當口腔菌失衡,代表全身發炎體質正逐步形成,可能成為胰臟癌的溫床。
嘴巴裡的細菌,不只是口臭的來源,還可能是疾病的起點。多刷一次牙、多喝一口綠茶、少一杯含糖飲料、多睡一小時,這些微小的改變,都是改變體質、遠離癌化的開始。
專家諮詢: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
資料來源:Oral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me and Subsequent Risk for Pancreatic Cancer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