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高企 政府向教界開刀 中小學下學年削10%營辦津貼
面對龐大財赤,政府設法控制開支,繼新學年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削減幼稚園和八大資助額後,再向中小學校「開刀」。據悉,教育局公營中小學的「擴大/營辦津貼」總津貼額將於下學年起減少10%,所有分項津貼不會按通脹上調,暫定實施一年。
暫定實施一年
教育局日前與辦學團體代表、學校議會會面,就削減津校津貼進行討論。當局提出計劃在9月新學年將「擴大/營辦津貼」總額削減10%,分項津貼不會按通脹調整,有關安排暫定實施一年。以一間24班小學為例,每年可獲600萬津貼,削減10%即少60萬元,有機會影響學生參加學習活動、學校購買教學設備等。局方會逐年檢視,決定會否延長或調整。
性質相近津貼將整合
部分中小學津貼項目若性質相近或部分用途重疊,例如姊妹學校津貼、全方位學習津貼等,教育局計劃整合兩項津貼。其中,全方位學習津貼將由校本或班本計算,轉為按學生人數計,以便善用公帑。
議員認為短期影響有限
本身為小學校長的立法會議員朱國強相信,削減「擴大/營辦津貼」的短期影響有限,「因為普遍津校都保留一定比例的儲備,可應付到削減津貼的差額」。然而,他指中長期而言,如不按通脹調整,個別項目可能未必維持得到,學校或要另行想辦法開源節流,認為兩年後不應該再進一步削減有關津貼。
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削減營運津貼可能會減少一名教學助理、校務職員或校工,但整體對學校的實際影響不大。而一般學校都有6個月的儲備,所以削減10%的津貼影響有限。若今次是一次性措施,只要學校有儲備,今年是可以應付得來,不過他指出若每年削減,積累起來便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圖片:網上圖片、鄧飛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