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經|恒生股東「賤賣」53年上市老字號?|李鴻彥
關於滙豐銀行以每股155元私有化恒生銀行一事,坊間不少KOL發表意見,巧合地、有趣地、玩味地不約而同地認為滙豐此舉明智,抵刁云云,TLDR,一句到尾:如果我是恒生銀行股東,我唔會贊成私有化,既然咁抵,點解要賣俾滙豐?
先簡單講包括投行、財經KOL意見以及個人意見的8項重點:
1) 認同私有化可以整合資源,預計節省運營成本,提升恒生不良貸款(6.69%)清理效率,估計滙豐的ROE可以升0.5-1%,支持亞洲零售銀行競爭力。
2) 此舉深化令滙豐銀行的亞洲收入比重可望升至60%,吸引北水回流。
3) 交易涉及資金1,061億元,滙豐透過內部資源支付,但代價是暫停股份回購3季,資本充足率降1至2%。有意見認為,滙豐回購自身股份的回報,較以155元購買恒生銀行低,私有化恒生銀行屬明智之舉。
4) 監管批准及股東投票(需75%通過)或延至2026年,增加不確定性,有投行認為,高息環境下清理壞賬清理具挑戰性;何況恒生壞帳問題尚未明朗化。
5) 為甚麼說恒生壞帳問題未明?恒生銀行上半年撥備大增:上半年預期信貸損失(ECL)約 HK$48.61 億,其中約 HK$25.40 億與本港商業房地產(CRE)風險相關,反映資產質素壓力仍在升溫。
6) 恒生銀行的減值貸款餘額約 HK$550 億,不良比率升至 6.69%(2024 年底:6.12%),問題資產仍未見頂。
7) 恒生盈利受撥備拖累,除稅前溢利約 HK$80.97 億;營運收入與保險/投資相關收入提供部分對沖,但壞帳成本是主要壓力源。
8 ) 好處是恒生的CET1 約 21.3%、LCR 約 311%(遠高於監管下限),資本與流動性「厚墊」足以吸收信用週期波動。
看過上述8項重點,個人意見簡單,恒生數差未見底,滙豐現階段買不可能忽略當中數字,問題是滙豐打算透過自身雄厚實力吸收整理相關問題,一來賭壞帳問題見底,香港由治及興欣欣向榮;二來認定吸收壞帳後可以自我修復,才在現階段吸納。
思考題一:如果恒生壞帳問題比想像嚴重:
即使滙豐有信心香港欣欣向榮商業樓市見底,但消化恒生壞帳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至少未來12個月會受影響。作為恒生股東要有心理準備同舟共濟一段時間,派息可能價減但不至於消失。
思考題二:如果恒生壞帳問題不嚴重有足夠資源解決問題:
退100步想,如果滙豐內部掌握資訊認為恒生壞帳問題見底,恒生帳目非想像般不濟,滙豐有信心12個月內將恒生帳目修復兼恢復增長,才在此時此刻提出私有化,那麼假如我是恒生銀行股東,為甚麼要在現價「賤賣」上市53年的老字號?何況恒生資本充足比率充裕。
講到尾,我寧願協助供股亦不希望將53年老字號「賤賣」,滙豐私有化,一定有古怪。
李鴻彥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