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是誰?」馬西屏曝失憶 醫師教分辨老化與失智
資深名嘴馬西屏近日在社群公開自己「失憶十年」的心路歷程,從忘了行政院長名字、熟記的古詩詞、看過的電影情節,到節目上卡詞講不出來,雖然已接受腦部檢查並無重大異常,但記憶力退化仍持續惡化。馬西屏分享自己這十年來對失憶的觀察與經驗,提出「十大防治失憶心法」,引發網友與醫界熱議。
「我怕連自己是誰都會忘記」失憶十年讓他對生活產生焦慮
馬西屏坦言,最早是在錄製政論節目時發現自己記憶出現狀況,「竟然忘了行政院長是誰!」之後逐漸常常講話講到一半卡住,主持人只要看到他停頓,就會立刻補上。
記憶模糊不僅出現在節目上,生活中也愈來愈頻繁,「以前滾瓜爛熟的杜甫〈登高〉背不起來了」、「昨晚看了床頭書,今天打開完全忘了內容」、「老婆說這部電影我們一起在電影院看過,我卻完全沒印象」。
即使去醫院做了完整的腦部檢查,並無明顯病灶,他仍無法忽視記憶力退步的現實。
老化還是失智?醫師教你一招辨別
馬西屏的狀況是否屬於失智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指出,失憶與失智並不相同,若只是偶爾健忘、提醒後能想起來,可能是正常老化;但若提醒後仍無任何印象,則要特別注意。
失智是一種退化性疾病,會隨時間惡化,患者會忘記曾經做過的事。舉例來說,「老化者可能會說好像吃過水果,是香蕉吧?」但失智者則會說「沒有吃東西」,因為那段記憶是空白的。
曹汶龍也提醒,阿茲海默型失智症一年內就可能從單純忘記事情進展到迷路、無法生活自理,若發現記憶問題影響到日常生活,應及早就醫評估。
醫師建議的「預防失智5守則」
馬西屏表示,請教了很多醫師,建議預防失智的五大原則為:
- 動腦:進行邏輯、推理或遊戲類活動,如麻將、圍棋、橋牌等
- 規律運動:穩定提升大腦血流與認知活性
- 健康飲食:均衡攝取天然食物、避免加工與高糖飲食
- 社交互動:與人連結減少孤獨感、刺激思考
- 持續學習:讓大腦持續活躍、接受新知挑戰
馬西屏努力嘗試後 自加「5項拯救記憶法」
儘管自己在上述5項都做得非常積極,他仍感到記憶退化持續惡化,因此額外提出5點自我觀察:
- 器官保健:我以前高血壓不吃藥、膽固醇不治療,影響到腦細胞,跟我的失憶有關連,明白了後我開始吃藥。但這也是兩難的問題,我從三年多前開始吃膽固醇藥,一年半前開始加重份量,效果極佳,我的壞膽固醇從141降到41,總膽固醇才80,但是膽固醇太低也會影響到腦細胞,真難!(一切請照醫囑行事)
- 慎用麻醉:年紀大了以後陸續做了幾次手術,手術過程的麻醉可能造成影響。所以我勸告年紀大的朋友,做腸鏡很不舒服,做無痛的無可厚非,但不是高危險群的不要常做(最多最多三年做一次),如果只做胃鏡,千萬不要做無痛的,忍忍不適就可以了,那種強制麻醉會傷腦細胞的。(肌肉麻醉沒關係,強制睡覺的謹慎)
- 改善睡眠:所以有的安眠藥能不吃就不吃,用其他方式代替(我用精油就不錯)。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睡眠不好,還是一定要吃安眠藥,睡眠不好比安眠藥更傷腦細胞,我認為我就是常熬夜可能跟失憶有關,所以我現在都不敢熬夜了。而且失眠會讓心情憂鬱,更傷腦細胞。
- 控制壓力:節目與教學過量,好強、求好心切,導致後來有輕微的恐慌症,給自己太大壓力是我失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 穩定情緒: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情緒跟自體能量有關。我從五年前開始宣布不再上節目談政治問題,就是要從情緒裡面跳脫出來,做一個完整的自我。
麻醉會傷腦嗎?專家澄清:無痛內視鏡未有定論,不宜過度解讀
馬西屏提到,他懷疑自己失憶與年長後多次接受麻醉有關,並提醒民眾「非必要不要常做無痛胃鏡或腸鏡」。但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醫師則指出:
「全身麻醉確實被認為與失智風險有關,但目前尚未確認是哪一種藥物造成傷害,也沒有特定替代藥。」
他進一步說明,無痛腸胃鏡使用的是鎮靜劑,不屬於插管與肌肉鬆弛劑等「深度全身麻醉範圍,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與失智有直接關聯,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或全面否定無痛檢查。
醫師建議:有自覺記憶力退化,就值得關注
儘管麻醉與失憶的關聯仍待釐清,但徐文俊肯定馬西屏提出的警訊:
「個案若自覺記憶退步,確實值得自己與家人關注,也建議持續維持正常社交、規律運動與認知活動,必要時尋求醫療協助。」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