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生活常識】孩子摸熱鍋不覺得危險 過馬路也不識睇車? 「生活常識」好重要 心理學家建議這樣教!

MamiDaily

更新於 11小時前 • 發布於 15小時前 • PressLogic - Mami親子日常

不少家長都發現,孩子學說話、學走路的速度驚人,甚至能很快上手手機或平板。但一到現實生活中,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例如湯還沒放涼就喝、過馬路不懂停下來看車——他們卻好像「什麼都不懂」,讓爸媽既緊張又無奈。其實,心理學家指出,「生活常識」並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要靠時間、經驗與引導慢慢建立起來。

「生活常識」並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要靠時間、經驗與引導慢慢建立起來

Photo from MamiDaily

「常識」不是與生俱來的

心理學家 Dr. Marlene Maron 表示,雖然研究顯示嬰兒天生具備基本的道德感,例如懂得分辨「幫忙」或「搗蛋」的行為,但所謂的「常識」——也就是能做出實際又合理的判斷——卻不是天生的,需要經過多年的經驗與嘗試才能形成。

育兒教練 Ann McKitrick 也指出,幼兒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非常具體,通常要等到青春期後,思考方式才會慢慢變得抽象。她說:「即使到了青少年階段,他們的常識也不一定成熟。這和經驗、成熟度有關,要等到進入成年才會真正穩定。」

換句話說,即使孩子有道德感,要發展出真正的生活判斷力,還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與練習。

幼兒在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非常具體,通常要等到青春期後,思考方式才會慢慢變得抽象

Photo from MamiDaily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Dr. Maron 建議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要凡事都替孩子做決定。「我鼓勵家長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幫他們完成所有事情。」她說。

這樣做的關鍵在於:家長要能忍受孩子犯錯、失敗,甚至感到挫折的過程。同時,也要在日常中示範如何思考、如何做判斷——例如當遇到問題時,與孩子一起討論原因與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給答案。這樣的對話與示範,能讓孩子學會觀察、分析,慢慢養成「思考後再行動」的習慣。

家長要能忍受孩子犯錯、失敗,甚至感到挫折的過程

Photo from MamiDaily

給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Ann McKitrick 提醒,父母若總是急著介入,孩子反而會失去學習機會。「只要沒有危險,其實可以讓他們自己面對自然後果。」她說。

例如:

  • 當孩子故意把食物倒在地上,家長可以溫柔地說「吃完了喔」,並讓他負責清理。
  • 當孩子把球扔過圍欄,不要急著幫他撿回,而是讓他自己體會「東西丟太遠就玩不到」。
  • 若孩子不小心弄傷別人,可以讓他幫忙拿冰袋或水,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些經驗比說教更有效,因為孩子能親身感受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也更容易記住。

經驗比說教更有效,因為孩子能親身感受到「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也更容易記住

Photo from MamiDaily

從遊戲與互動中學習判斷力

Ann McKitrick 指出,孩子若能有機會自己做選擇、進行開放式遊戲,並與不同年齡的人互動,他們在思考與判斷上的發展會更快。

她建議父母多讓孩子體驗生活,例如參與做家務、外出探索、減少螢幕時間、增加戶外活動。這些經驗都能刺激孩子的觀察力與邏輯思考。

此外,家長也應該了解不同年齡的發展階段,不要求孩子「太早懂事」,而是提供合適的挑戰與支持。「有時候,一個願意聊天、能分享經驗的朋友或家人,比任何育兒書都更有幫助。」她補充道。

建議父母多讓孩子體驗生活,例如參與做家務、外出探索、減少螢幕時間、增加戶外活動

Photo from MamiDaily

生活常識,從體驗開始

孩子的生活常識並不是天生就懂,而是從一次次的經驗中慢慢學來的。當父母願意給孩子犯錯的空間,讓他們親身感受後果、自己思考解決方法,他們便能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出真正的判斷力與智慧。

延伸閲讀:

【孩子用膳】食客要求鄰桌家長把尖叫孩子帶離餐廳 合理請求定缺乏同理心?

延伸閲讀:

【養育孩子】家沒車沒房 衣服只穿親戚剩的 被4孩嫌窮 媽媽喊冤「沒讓你們餓肚子」網反罵:這句最噁心

Text:Mami Editorial

閱讀完文章,記得追蹤 MamiDaily親子日常 以下平台,隨時接收最新育兒教育資訊 !

【Follow MamiDaily親子日常 IG】

【Like MamiDaily親子日常 FB】

查看原始文章

【警惕】這6個壞習慣 正在毀掉孩子的大腦 父母立刻改正 有效改善孩子的學習表現

MamiDaily

【暖身湯水】新手必睇!4款暖笠笠湯水推介 紅糖薑棗湯+鹹酸菜胡椒豬肚湯

MamiDaily

【孩子用膳】食客要求鄰桌家長把尖叫孩子帶離餐廳 合理請求定缺乏同理心?

MamiDaily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