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新聞

理大新測距技術揭海平面上升速度增 30年間累計升約90毫米

on.cc 東網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 on.cc 東網
研究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正向建模技術,成功克服過去衛星雷射測距技術的低空間分辨率限制。
陳劍利(左)與聶宇鋒帶領的團隊,成功直接觀測1993年至2022年間的全球海洋質量的變化。

過往科學家透過衞星測高技術,觀測海洋質量以估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然而該技術受衞星與地面站站點數量有限、衞星軌道較高,以及空間解像度低等原因,難以直接應用於監測全球海洋質量變化。然而香港理工大學團隊早前透過自主研發的正向建模技術,成功克服上述問題,直接觀測全球海洋質量在1993至2022年共30年間的變化,並發現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3.3毫米,且上升速度持續加快,反映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有關研究成果亦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布。

團隊是次研究證實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主要基於2大因素,包括海洋吸收地球氣候系統中約9成多餘熱量,引發海水熱膨脹效應,致使海水體積增加,以及陸地冰川及冰蓋融化產生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造成海洋質量的增加。因此長期監測全球海洋質量變化,能有助了解主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因素。

理大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表示,近數十年來,氣候暖化導致陸地冰川及冰蓋加速融化,是為海平面上升的主因,是次研究透過精確量化全球海洋質量的增加,評估其對海平面變化的長期影響,並為驗證耦合氣候模型提供關鍵數據,以便有效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聶宇鋒則表示,在扣除海水熱膨脹效應後,經由衞星雷射測距分析所得的海洋質量變化,與傳統衞星測高技術所得的總體海平面變化高度脗合,證明了該技術有望成為未來研究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

查看原始文章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