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5大剋星專攻中央肥胖】改變飲食習慣 1 Take 過排油脂 減肚腩 降三高!

am730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2天前

現代人生活忙碌,外食頻繁,加上長期久坐少動,容易讓身體積累過多宿便與毒素,導致「中央肥胖」問題日益顯著。頑固的肚腩不僅影響外觀與自信,更是健康的隱形警訊,與「三高」危機掛鉤。想有效對抗腹部脂肪,除了調整生活型態與規律運動,「吃對食物」更是關鍵!而有5類綠色蔬果則擁有的豐富膳食纖維與獨特營養素,對於排空油脂、減少內臟脂肪超有效,是腹部脂肪的剋星!力助大家從飲食著手剋制肚腩,邁向輕盈健康體態。

中央肥胖示意圖

對抗中央肥胖吃甚麼?

  • 青蘋果

含果膠和單寧酸,可促進腸胃蠕動,排出油脂和毒素,暢便,減少腹部脹氣和脂肪堆積,同時富含維他命C可幫助消除皮膚雀斑,保持皮膚細嫩紅潤。

  • 青椒

有解熱、鎮痛、減脂的作用。所含的辣椒素有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的作用,可幫助消化和新陳代謝,減少內臟脂肪囤積,而大量的維他命C可提升抗氧化能力,預防心血管疾病。

  • 青瓜

富含鉀、鎂和水分,具有降火功效,可增強消化系統運作、潤腸通便,改善宿便和肌膚問題。而且鉀可幫助身體排除多餘鹽分、消除水腫型肥胖。此外,青瓜皮中所含的固醇成分可預防三高問題。

  • 苦瓜

視為清熱解毒超級食材的苦瓜,近來更有研究證實所含的苦瓜素,能促進新陳代謝,分解食物油膩感,阻斷脂肪吸收及幫助消脂,且能協助控制體內三高的穩定。

  • 西芹

西芹纖維含量極高,可促進腸道蠕動消化,有助排毒消解脂肪,芹菜素能平衡三高。

全靠一杯五青汁 的士司機內脂回復健康

30+職業的士司機馮先生,因工作環境所限,食無定時,運動量又少,幾乎每餐都肉多菜少,長期忍便令腸胃積聚不少脂肪毒素及體重直線上升。

的士司機馮先生養成「五青習慣」。

後來他開始養成「五青習慣」來補充豐富蔬菜營養,每日開工前都會預先沖一大支五青汁,或睡前食五青丸。服用一個月,不僅每日便便暢順,體重更減輕5磅,而且內臟脂肪指數由10降至8.5,回復健康水平,一次過清宿便、減內脂、踢走中央肥胖!

服用一個月,內臟脂肪指數由10降至8.5。

懶人福音 排毒刮脂五青汁

雖然傳統鮮榨五青汁對人體有多種保健效果,但現代人生活忙碌,即使有空自行製作,也需顧慮食材新鮮度、農藥殘留及切洗程序繁瑣等問題,難以長期堅持飲用。因此,選用經濃縮萃取有機青蔬精華的「五青習慣」五青汁粉,便成為更便捷的選擇,只需簡單沖水即可飲用,並100%保留有效成分。此改良配方不僅去除澀味、性質不寒涼、不易引起腹瀉,更能促進腸道蠕動、有效排毒清宿便、去除內臟脂肪、減少肚腩,並有助抗三高。此外,產品中添加天然蘆薈精華與綠茶萃取,能進一步改善酸性體質、激活新陳代謝。每日飲用可促進代謝循環,讓人感覺輕盈又健康。

各種五青食法隨心搭 簡單好味

1. 五青汁粉 + 牛奶/杏仁奶

早上當代餐,增加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體重

五青食法隨心搭1:五青汁粉 + 牛奶/杏仁奶

2. 五青汁粉 + 無糖豆漿

熱量低,補充優質蛋白質,幫助消化減肚

五青食法隨心搭2 :五青汁粉 + 無糖豆漿

3. 五青汁粉 + 乳酪

配合乳酪中的益生菌幫助維持腸道健康,幫助排便暢通

五青食法隨心搭3:五青汁粉 + 乳酪

額外選擇「五青習慣」五青丸

若不便沖泡五青汁,亦可選擇「五青習慣」的五青丸,其功效與五青汁完全相同。每粒丸劑濃縮了一杯五青汁的營養精華,顆粒小巧易吞服,並無一般鮮榨五青汁的氣味,另配有密封拉鏈袋便於保存。建議於早晨或睡前空腹服用,有助於次日排便更加順暢。

五青丸每粒濃縮=1杯五青汁營養精華
養成五青好習慣:【五青汁】及【五青丸】

瀏覽網站了解更多五青習慣【五青汁】及【五青丸】

銷售點:各大萬寧門市、正品網店有售

查詢熱線:3997 0506

原文刊登於 AM730

睇完新聞,記得追蹤am730以下平台,接收最新、最啱你嘅消息!
Facebook:am730 (https://www.facebook.com/am730hk)
Instagram:am730hk (https://www.instagram.com/am730hk/)
YouTube:am730 (https://www.youtube.com/c/am730video)

查看原始文章

代謝綜合症症狀|5項有3項超標 血壓偏高/中央肥胖易出事!

am730

逾半港人超重肥胖 恐致心血管病

am730

腰圍換算|正確量法及標準數字 中央肥胖增健康風險(附尺寸對照表)

am730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