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女子患纖維瘤無法舉手 「替身醫療」找出一天僅10元的藥物

聯合新聞網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天前

困難性疾病採精準治療是現代醫療趨勢,患者透過細胞培養、基因檢測,選擇對應的藥物,讓病情獲得控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017年開始發展「替身醫療」,透過細胞檢測為患者治療,目前已有1500名患者接受檢測。醫師表示,「替身醫療」可為患者省下金錢與時間,有位患者因此找到一天僅需10元的荷爾蒙藥物,即可控制病情。

癌症社群「癌飛」今舉辦替身醫療技術分享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表示,北醫附醫發展替身醫療至今8年,在體外培養如癌細胞等疾病細胞,轉化建立體外晶片式的檢測平台系統,再進行10種藥物或不同藥物組合的敏感性測試,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藥物,今年搭配基因篩檢進行分析。

呂隆昇說,7年前收治一名40多歲女子,罹患良性纖維瘤卻有惡性表現,細胞不斷增生,破壞周遭肌肉、神經、骨骼,「感覺就是被一直吃掉」,纖維瘤長在右側鎖骨下方,造成周遭肌肉凹陷,更侵犯骨骼,之前治療已把部分骨骼切除,但反覆切除後,肌肉下方就是肺部,已無骨骼阻擋;另負責手臂抬起的神經也被破壞,又合併嚴重疼痛。

呂隆昇說,纖維瘤屬於良性腫瘤,無法化療,只能以放射線治療,進而採取替身醫療技術,經搜尋研究文獻發現,該腫瘤可採用乳癌荷爾蒙藥物「泰莫西芬」治療,一試之下,效果如同化療,服藥隔天女子已無疼痛,一天藥費僅需10元,在放射線治療後半段時期,女子的右手可以舉起,也能打字,治療至今7年多,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另一名37周仍在媽媽肚子裡的小男嬰,經產檢發現罹患腦腫瘤,再經磁振造影檢查,腫瘤約2公分,出生後確診為「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北醫附醫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說,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經以次世代基因檢測搭配替身醫療技術,發現腫瘤帶有與肺癌相同的細胞突變,醫療團隊先以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再合併肺癌標靶藥物治療,成功為男嬰續命。

呂隆昇說,替身醫療技術適用已採用標準治療,但治療沒有效果或患者無法忍受標準治療的副作用,以替身醫療找出新治療方式,但免疫抑制劑、抑制血管新生藥物等無法進行檢測;依臨床經驗經分析細胞與基因約需3周時間,約有3至4成患者可以找到對應治療藥物,其中7成患者的病情可以獲得6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即時新聞不漏接,點我加入聯合新聞網好友

癌症社群「癌飛」今天舉辦「替身醫療」分享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右)、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左)分享治療經驗。



記者沈能元/攝影
癌症社群「癌飛」今天舉辦「替身醫療」分享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右)、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左)分享治療經驗。 記者沈能元/攝影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